新華社香港9月22日電(記者曾濤)他于香港出生、成長,業精于勤,獲獎無數;1995年,38歲的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香港獲此殊榮的第一人;2007年,他成為香港第一位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科學家;2013年,他獲得英國皇家化學會百年大獎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就是香港大學化學系教授支志明。 日前支志明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1957年,支志明出生于香港佐敦道的一個貧苦家庭。他們6個兄弟姐妹自懂事起,便要在家幫忙做手工活,賺錢貼補家用。 中學時,支志明數次轉學,就讀的學校也非名校,他每次放學后就在自習室做功課,功課做完后就跑去書局打書釘。漸漸他發現自己愛看科學書籍,中三時支志明選讀了理科。自中四開始,支志明改當補習教師,賺取學費和生活費。 雖然生活艱難,但年年都取得獎學金的支志明,最后以優異成績進入香港大學攻讀化學,先后取得理學博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憶及少年生活,年近花甲的支志明表示:“那時候家里沒有錢,只有發奮努力讀書。”令他倍感心酸的是,為家庭含辛茹苦無私付出的母親,如今已經過世。 1980年,支志明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化學研究,1983年年中返港加入香港大學出任化學系講師,并開展獨立化學研究。1990年支志明被提升為教授,1992年成為講座教授,是香港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講座講授。1995年,支志明被選為中科院院士時只有38歲,更成為香港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2007年2月27日,對于支志明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當日上午,他登上人民大會堂的主席臺,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以其“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項目,成為香港自1989年參加國家自然科學獎推薦以來,首位獲得一等獎的香港科學家。 “做科研我覺得應該是你自己真的喜歡做,或者是你真的想解決一些科學上的問題,真的喜歡探索。其實有沒有這些榮譽我都會繼續做下去。”支志明對記者說。 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后,他潛心于科研,對自己的工作要求更加嚴格,希望能更多地做一些原創性、有影響力的科研,在學術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2013年,支志明又獲得英國皇家化學會百年大獎,同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4年,支志明又獲得了香港特區政府頒授的銅紫荊星章。 鑒于支志明在科研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海內外院校的眾多邀請也紛至沓來,但支志明都婉拒了。他說,現在香港的科研條件正變得越來越好,自己不會離開香港。 現任香港大學化學系系主任的支志明,希望能為香港大學化學系籌集更多基金,使其成為世界一流的化學系。除了這些行政工作,支志明最主要的工作仍是科學研究。“除了基礎研究外,自己開始關注比較多的是跨領域研究,如化學和材料、化學和生命科學的關聯研究等。”支志明說。 當被問及在眾多頭銜中最喜歡哪一個時,支志明毫不猶豫地說:“我是中國人,我最中意‘中科院院士’這個稱號。能夠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而且是香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人,這是我人生的最大榮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