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大公報》報道,為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舉辦全港中學生3D打印設計比賽,重新設計維港兩岸20幢地標建筑物,構成約200平方呎的維港夜景模型。另外,該局引入的鈦金屬3D打印機,預計五月至六月投入運作,可作醫療用途,打印高質骨骼植入人體。就施政報告建議設“知創空間”,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初步決定于其大樓設兩層共享工作室,并提供3D打印及營運支援。 報道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今年舉行“魅力維港耀全城”全港中學生3D打印設計比賽,3D打印過千件組件,構成3D維港模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麥鄧碧儀表示,已選出200隊,分別為20幢建筑物重新設計,學生可發揮其創意,幻想不同夜景配合,最后會評審出最優秀的20份作品,于七月舉辦頒獎禮,日后再展出。評審團包括揚威NASA火星居所設計比賽的80后建筑師鄧煒鴻。麥鄧碧儀稱,活動目的希望透過比賽幫助學生掌握3D打印元素。 另外,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將引入日本研發的鈦金屬打印機,預計于五月至六月正式投入服務,麥鄧碧儀解釋,該打印機主要作醫學用途,可以打印出人體骨骼,植入人體內。雖然以往也有可以打印骨骼的打印機,主要是打印“實心”骨頭,因此會較重;但鈦金屬打印機則可以打印有空間的骨頭,改善骨頭過重的問題。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會與生產力局成立“知創空間”,分享實用技術和技能。麥鄧碧儀稱,“知創空間”的選址訂于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大樓地下及一樓,總面積約為數千平方呎,并設有會員制及會員費用,細節將會稍后再訂。她又提到,“知創空間”會以共享工作間(co-working space)形式營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會提供3D打印技術,以及初創后期支援,如以顧問形式教授營運技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