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澳門日報》報道,澳門旅游局近日成立“澳門申都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為“美食之都”。澳門在30平方公里范圍內有2284家餐廳,這些餐廳給顧客提供多元化的飲食選擇,澳門從清晨到深夜都有餐飲場所營業,這也是澳門餐飲業的優勢。下邊就給大家介紹一些澳門的爆款美食。 融合中葡特色的澳門土生菜 根據澳門旅游局官網的介紹,澳門土生菜是澳門的獨特美食,用豐富的配料烹調出揉合中葡特色的佳肴,背后蘊含澳門獨特的歷史背景與葡萄牙航海文化。 說到澳門土生菜,就不得不提到馬介休。在澳門各類餐廳中,馬介休是菜譜中的常客。對內地人來說,馬介休是一個相當陌生的詞匯。其實該詞源自葡語Bacalhau,指一種非常特別的黑色銀鱈魚,這種魚可用燒、烤、燜或煮等多種方式進行烹飪。較著名的有西洋焗馬介休、薯絲炒馬介休、炸馬介休球等。若想真正品嘗到馬介休的肉質之美,首選炸馬介休球——用馬介休的魚肉加上薯粉、洋蔥、青椒等碎料,充分入味后,放入油鍋炸到金黃,咬一口滿嘴脆香,且不覺油膩。 肯德基葡式蛋撻的來源——澳門葡式蛋撻 “沒吃過澳門的葡式蛋撻,就相當于沒去過澳門”的說法或許有點夸張,不過葡式蛋撻在澳門美食圈中確實有相當知名度,澳門的安德魯和瑪嘉烈兩家店出品的蛋撻,更是正宗澳門葡式蛋撻的代名詞。 說起安德魯和瑪嘉烈,很多人會誤以為這是兩個葡萄牙人的名字,實際上安德魯是英國人,瑪嘉烈是土生土長的澳門華人。據說,安德魯在葡萄牙吃到傳統的葡式蛋撻后,決定在傳統制作方式上加進自己的創意。于是,上世紀80年代末他在澳門路環開設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安德魯餅店”。經他的改良創新后,利用豬油、面粉、水和蛋,以及英式的糕點做法,從而創作出廣受歡迎的澳門葡撻。 原先“安德魯餅店”由安德魯和他妻子瑪嘉烈共同經營,只可惜后來安德魯和妻子瑪嘉烈離婚,兩人正式宣告分道揚鑣。瑪嘉烈離開安德魯后另起爐灶,在澳門半島上開設了一家以她自己名字命名的“瑪嘉烈蛋撻店”。 如果說澳門葡式蛋撻的創始人是安德魯先生,那后期讓該種蛋撻名揚四海卻是他的妻子瑪嘉烈,因為瑪嘉烈女士把澳門葡撻的配方賣給了肯德基。現在我們在肯德基吃到的葡式蛋撻實際就源自澳門瑪嘉烈蛋撻。 多種多樣的伴手零食——澳門手信 去澳門旅行,官也街作為一條頗具特色的老街不容錯過,因為在這條街上,你不僅可以看到澳門的老建筑,也可以在沿街的澳門手信老店里買到多種多樣的澳門特色點心作為伴手禮饋贈親友。 杏仁餅、各種肉脯、蛋卷、花生糖等是澳門手信中最有名的品種,林林總總讓人目不暇接。這些零食不僅美味,而且澳門的傳統老字號也經常進行創新,發展出越來越多的手信品種。以澳門特色的零食鳳凰卷為例,早年很多澳門人喜歡吃蛋卷,但是蛋卷過于單調,于是店家嘗試在蛋卷里加入夾心。后來吃紫菜一度在澳門興起,店家就嘗試把紫菜包在鳳凰卷上,成為今天的紫菜鳳凰卷,在澳門風靡一時。 不少游客離開澳門時,總是提著一袋又一袋的澳門手信,這些手信所蘊含的澳門美食文化也就隨著游客們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章廉 綜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