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產”提升了“一產”附加值 聯合鄉首先啟動了梯田復墾。因為城鎮化,梯田拋荒很嚴重。“過去整理農田是為打糧吃飯,現在整理農田則是為了恢復農耕文化生態。”因為沒搞圍墻造景、沒有大拆大建,當地群眾對這事雙手贊同。從2014年到2016年,聯合鄉財政連續3年補助梯田復墾,全鄉共復墾500多畝。 與此同時,鄉財政通過合作社對農戶給予每畝不超過每年410元的補助,種植符合綠色標準的農產品。鄉里還成立了“聯合梯田文化有限公司”,負責品牌推廣、招商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3年來,聯合鄉在補助梯田綠色種植和品牌建設累計投入60萬元。 磨刀不誤砍柴功。雖然不收門票,但聯合鄉梯田旅游帶動了“聯合三寶”的品牌增值。所謂“聯合三寶”就是聯合鄉出產的花生、田埂豆、梯田稻米,由于獲得了“國家綠標”,價格比以往高出了3倍。“聯合三寶”目前銷路極好,總是賣到斷貨。 旅游飯原來還可以這樣吃!自去年“全域旅游”啟動以來,尤溪15個鄉鎮都提出了自己“不賣門票”的計劃。“我家在景區,荷鋤登云梯。”成了當地最響亮的廣告。 今年一開春,廈門一家公司找上詹明昭,要求以眾籌的方式承包聯合鄉200畝梯田。“這標志著聯合鄉的‘梯田經濟’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鄉財政停止補助后,也不用擔心農戶退出耕種了。”這其實也早在詹明昭的預料之中。 2016年,尤溪全縣接待游客增加到10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增長到6.2億元,旅游總收入占生產總值從不到0.5%增加到了2.5%。雖然總量還不大,增長勢頭卻相當強勁。 收獲的不僅是“多了碗旅游飯” 全縣上下能夠如此快速有序地發展全域旅游,這是尤溪北旅游集散中心的總經理陳興橋此前萬萬沒想到的。這位原本在江西撫州經營建材的農民企業家2015年底回洋中老家過春節,發現越來越多人來尤溪旅游,從而萌生返鄉創業的想法。 2016年國慶節投用的尤溪北旅游集散中心坐落于洋中鎮,不僅能輻射本鎮的際口漂流、桂峰古村落、枕頭山、浮洋渡假山莊等多個景點,還可以輻射聯合梯田和縣城的朱熹誕生地等整條尤溪北旅游線路。集散中心既可以滿游客在此吃、住、游、購、娛的需求,更能通過縣城的11家旅行社簽約,滿足全縣多條旅游線路的接待。 “一開始想法很封閉,就想蓋個集散中心賺些來超市買特產、旅館住宿的錢。”陳興橋坦言,“在縣里的工作思路指導下,才有了如今的觀念——把集散中心建成一個窗口和樞紐。” “只有思想轉型,發展才能轉型。”洋中鎮鎮長鄭長洪去年參加尤溪縣委黨校專門組織各主要鄉鎮和相關部門的一把手共40人參加了“旅游專題研修班”,原本以為只是一場普通的業務學習,沒想到在思想上卻有更深的激蕩。一碗別樣旅游飯,竟然“吃”出了一場基層關于如何深化改革的思考。 2016年,尤溪縣對全縣年終考核進行了重大變革:首次將旅游工作納入鄉鎮年終考核體系——總分100分中,旅游一項占了7分。 沖破了“依靠資源壟斷、依靠財政支撐”傳統模式束縛后,洋中鎮不但先后啟動了農村環境整治工程、洋中食用菌國家級農業產業園申報,而且正在以國家二級公路標準建設兩條連接其他鄉鎮旅游點的道路。鄭長洪總結道:“發展全域旅游,開啟了我們當干部對發展的一種重新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