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入學日了。日前,上?!坝咨 泵褶k學校的家長面試題刷爆了家長圈。語文、數學、計算機、英文全能,最好還要會各種文藝,讓不少家長瞠目,也有人說,香港“幼升小”的考題更加變態,上海這題目根本不算什么。到底在香港幼升小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香港幼升小 想上好學校一樣難 香港的小朋友,想要讀書并非難事,難在家長們都想將自己的子女送入名校。100個小一學位,8000個學生報考,面試分為一、二、三輪,第一輪群面、第二輪單面,最后一輪校長親自出馬面試家長,交流教育觀點。小一面試就是對孩子和家長的全方位考察,不僅是考知識、應變,甚至還考察家教、禮儀、談吐、涵養等等。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淘汰,歷時近大半年時間,才能有機會收到通知書踏進名校的大門。這激烈程度,哪怕用高考來做比較都不為過??刹灰?,參加這小一面試戰的,是一群剛滿5歲的孩子。 為了增加勝算,家長們通常不會“死磕”一間學校,而是采取“廣撒網”策略,報上10間甚至更多的學校,在幼兒園K2(中班)暑假準備升K3(大班)時,這場為期一年的升小戰就正式開始了。為了贏人一步,早點起跑,家長們便一點點將起跑線提前,從K3推到K1,推到早教,甚至推到了子宮里、備孕時。 贏在子宮里 香港家長的超前論 去年一套《沒有起跑線?》的香港真人秀節目引起非常大反響。為了子女加入所謂的人生勝利組,虎媽們各出奇招,當中一位虎媽Irene深知自己身處充滿競爭的時代,抱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心態,她認為贏在起跑線已經不夠,還要贏在子宮里,贏在備孕時! 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環緊扣一環,想要升讀好的中小學,必然入讀好的幼兒園更有勝算,而香港幼兒園招生,或多或少偏向于招收生日大月份、即1至8月份出生的小朋友,這樣一來,年底出生的孩子入讀好幼兒園的機會就變小了,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相對沒那么好的學校,或推遲一年入學。 故此港媽有此言論。但她的觀點并不是人人接受,有網民在討論區留言“嚇到不敢生孩子”,又有指節目教壞“港媽”;甚至有說應“贏在選老公前”,甚至要“贏在投胎前”好變態! 港媽的艱辛 三分之一有壓力問題 凡事爭第一、不甘落于人后的港媽,也被稱為怪獸父母,緊張子女學業、擔心孩子升學,每天晚上還要親力親為陪著子女做功課,毫不松懈。45歲的陳太是全職媽媽,最近發現8歲的兒子專注力變弱,成績變差,常哭鬧和發脾氣,遂帶兒子向心理學家求診,分析后發現,原來兒子的問題源自媽媽的焦慮情緒。由于陳太生活重心只在孩子身上,一旦兒子有病痛或成績不佳,便覺得自己唯一負責的事也做不好,不敢向丈夫傾訴,出現失眠、食欲不振等癥狀。 有調查顯示,12歲以下子女的港媽逾6成有精神壓力,三分之一人的精神壓力更超越警戒線,代表情緒受困擾、需尋求心理輔導。臨床心理學家鄧詩琪指出,她接觸過逾一半有情緒問題的媽媽,最初是帶子女求診,分析后才發現有問題的是自己,“若媽媽有壓力、焦慮等,或留意不到孩子的需要,令孩子的問題得不到照顧?!?/p> 學校的取舍 幼升小面試考什么 除教育局轄下的公立小學之外,香港還有21間由法團校董會或校董會自行管理的直資小學以及45間私立小學,這些學校會通過面試自主招生。每個小學都各具特色,當中不乏名校,深受家長們追捧。有的重英文、有的多校園活動,有的主張快樂學習,有的鼓勵啟發創新,有的學生來自不同國家。香港孩子想考入名校,需要具備怎樣的學識和素質? 雖然教育局的指引列明,直資及私立小學的小一面試不可包含計數、語文運用等內容,亦不能以考試的形式進行,但部分學校仍會以面試對談或其他方式評估學生的能力。 親子專欄作家梁永樂總結了3個面試重點:家教、閱讀以及語文能力。 1、家教。父母、家庭對孩子的品格影響甚大,而對學校來說,收一個學生,更是代表要與背后的父母交流。因此父母的表現,以至于孩子是否有禮貌、懂得與人相處,都是面試時老師會看的重點。 2、閱讀。在計算機、手機盛行的時代,愛閱讀的孩子少之又少。閱讀的質與量都十分重要,如孩子喜愛閱讀,以后學習能力通常較高。 3、語文能力。不少學校都要求孩子能用英文流暢完成完整對話,這其實是超過幼兒園大班的程度,所以家長須在家中做額外教學。 另外,在面試時最忌過于操練,不少家長為了讓子女表現“完美”,都會送他們上面試班學習技巧??墒牵^分操練只會使小孩成為機械人般,不少學生面試時會撞衫、撞答案,最致命是連動作都一模一樣!比如,老師問平時的興趣,說看書;再問去沙灘會做什么,也回答看書。再如每個小孩入面試室時都會90度鞠躬,叫“某校長早晨”,離開時都會拿起椅子擺回原處,這些都是經過特別訓練的痕跡。 港姐媽媽分享 培育港姐的成功經歷 教育不止一條路,讀名校也不等于一直會處于人生勝利組。上屆的十優港姐麥明詩,名牌學校出身,英國劍橋畢業,回港后一舉拿下香港小姐桂冠,談吐得體有幽默感,也能和年輕粉絲打成一片,被電視臺力捧,不止贏在起跑線,簡直大殺四方。 麥明詩的媽媽近日出書《我的女兒麥明詩——一張白紙到10優的培育經歷》,大談子女經。但她寫書的目的,不是教人如何培養出一個十優生,而是強調爸媽的重要性。論家境,麥家絕對有能力送孩子到貴族學校,而且當時住在香港馬鞍山的麥家,身邊有不少人把子女送往九龍塘讀書,麥媽媽卻不理會,按著孩子應有的生長情況,六歲前讓孩子玩個夠。 “別看麥明詩劍橋畢業,以為我催逼她學很多東西,其實就只有游泳及鋼琴。我鼓勵她思考及自主,只是單純的從旁協助,就算是選幼兒園,也以方便為主,讀家里樓下那間就好了。小孩子,應該食得到睡得好?!?/p> 麥媽媽用平常心看待兩個孩子,亦沒有跟從大隊去鋪排孩子的成功快捷方式?!拔也粫阒⒆幼龉φn,但會引導他們如何思考問題,給他們自行嘗試及作答?!丙湅寢屨J為,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對象,沒有什么贏在起跑線,反而是要贏在爸媽的心態,爸媽的心態能決定孩子的將來。 本報香港特約撰稿 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