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賦予福州獨特的人文氣息;東進南下的發展戰略,讓福州向海的夢想觸手可及;生態優美的城市環境,讓綠色“福利”人人共享;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推動福州開放發展的步伐邁得愈發堅實;馬上就辦的優良傳統,促進福州的辦事效率不斷提升……即日起,《福州日報》推出系列深度觀察報道,全面盤點總結福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敬請關注。 時光流轉,歲月嬗遞。福州這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高樓林立,充滿了現代氣息,但仍葆有“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三山兩塔一條街”的古城格局,其富有特色的山水城市空間格局被吳良鏞院士譽為“東方城市設計的佳作”。 “福州人杰地靈,徜徉在黛瓦白墻的三坊七巷,林則徐紀念館,嚴復故居,林覺民、冰心故居……可與中國眾多近現代歷史文化名人來一次‘邂逅’。福州真不愧是有福之州!”昨日,帶孩子來福州旅游的杭州市民翁清逸對福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贊不絕口。 福州不僅有三坊七巷文化,還孕育出了以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壽山石文化等為核心的閩都文化,它們共同鑄就了閩都文化的輝煌歷史。 閩都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海納百川,在近代中國的大變革時代,福州創造了眾多的中國第一,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近代海軍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曇石山文化:福建文明之源 “上半部是圓錐形柄,下裝部為壺形,四五千年前的曇石山人就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燈,‘中華第一燈’名不虛傳?!弊蛉眨瑏黹}侯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參觀的一群溫州游客,圍著陶燈嘖嘖稱奇。 “1954年1月,曇石村村民在修堤取土時,發現了大量白色蛤蜊殼堆積層,后來開始重要的考古發掘,從而揭開了不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陽光下的墓葬、陶器和壕溝告訴人們:福建文明從這里開始。福建文明史也由原來的3000年向遠古大大推進了一步?!睍沂竭z址博物館工作人員連穎的介紹,更是讓游客感嘆不虛此行。 昨日在曇石山遺址博物館,記者還看到不少孩子在館內開辟的陶吧親手制作陶器。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為了讓大家更好地體驗中國傳統的陶文化,同時也為了增加博物館的吸引力與互動性。” 三坊七巷文化:折射中國半部近代史 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林旭、冰心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從三坊七巷走出來的。也因此,三坊七巷擁有獨一無二的人文價值,贏得了“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美譽。 曾經,三坊七巷破敗不堪,2007年以來,福州市投入40多億元,通過對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魚骨狀”總體格局的恢復,對傳統建筑及街巷歷史風貌的整治,對傳統商業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保護、整治與修復,對傳統院落園林的整治與充分利用,展現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獨特的建筑、園林特色,凸顯了其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館的歷史價值與建筑風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福州還很注重傳承與發展街區活態的歷史文化精髓,通過保護三坊七巷所蘊含的各項民俗活動、民間曲藝、民間工藝、風味飲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深刻體驗區域民俗文化等提供優良的環境、條件與載體。 三坊七巷先后榮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中國旅游投資奧斯卡獎——第六屆中國旅游投資艾蒂亞獎“中國最佳歷史文化旅游項目獎”,成了福州市民常逛、外地游客必來之處! 福州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謝謙華告訴記者:“三坊七巷將引入‘互聯網+’概念,進一步完善‘吃、住、行、娛、樂、購’等旅游六大要素布局?!?/p> 船政文化: 孕育中國近代海軍 中國第一艘鋼鐵戰艦、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是在哪里誕生的?在位于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學堂! 設計中國第一條鐵路的詹天佑,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紫金山天文臺籌建者高魯民也是從福建船政學堂走出來的! 依山傍水的馬尾,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和近代海軍的搖籃。福建船政研究專家劉孝鋆告訴記者:“雖因時代局限,福建船政學堂的輝煌只延續了40多年,但在歷史長河中,展現了近代中國先進科技、高等教育、工業制造、西方經典文化翻譯傳播等豐碩成果,孕育了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進思想,折射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勵志進取、虛心好學、博采眾長、勇于創新、忠心報國的傳統文化神韻,這些正是‘船政文化’的精神內核?!?/p> 壽山石文化:雕刻技藝成非遺瑰寶 去年,福州青年壽山石雕刻家林賢樂的作品《雨巷》,在中國首飾玉器百花獎上摘得金獎——它是中國玉器雕刻類最高級別獎項。 產于福州壽山鄉的壽山石色彩斑斕、晶瑩剔透,令人愛不釋手,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素有“天遣瑰寶”“石中之王”的美譽。壽山石多次參與“國石”競選并名列候選石榜首,2012年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伴隨著壽山石的開采,壽山石文化應運而生,經過福州傳統手工藝人精心雕琢而成的壽山石雕刻工藝品,是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壽山石雕刻技藝更是成為首批入選國家非遺名錄的項目。壽山石文化以獨特的意蘊,為閩都文化增光添彩。 絲路文化:海絲之路的重要見證 漫步福州,人們會與“織緞巷”“錦巷”“橫錦巷”“機房里”這些與紡織業相關的街巷不期而遇,它們見證著福州紡織業曾經的輝煌和那段海絲文化的過往歲月。 早在宋元時期,福州已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絲綢的主要生產地之一,福州港已成為“萬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繁華國際貿易港口。 福州港不僅是直接的對外貿易港,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的轉運港。福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振玉經過多年調研分析和查閱史料發現,由閩江水路轉運景德鎮、龍泉窯陶瓷,正是當時首選的捷徑。從青白瓷到青花瓷,依托閩江水道,大量景德鎮、龍泉窯的陶瓷器銷往世界多國。出水的“碗礁一號” 等沉船,應是當時繁榮的福州港轉運陶瓷外銷盛況的重要歷史見證。 目前我市正在加快海絲申遺工作,并啟動了“文化福州·藝術閩都”建設,深入實施文化建設六大行動計劃。一幅“文化福州、藝術閩都”的畫卷正在人們眼前徐徐展開?。ǜV萑請笥浾?吳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