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作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這兩天香港創新科技展正在維多利亞公園里舉行,雖然說香港的天氣很熱,但是很多人還是大老遠趕過來看展,就是為了能夠一睹長征一號備用火箭的真容,或者是和神舟飛船的返回艙來一個合影,再或者坐上航天員訓練用的轉椅體驗一把,不管是老人孩子還是年輕人,大家都是看得興致勃勃,玩得不亦樂乎。 其實,在平時,很多香港市民都會通過媒體關注國家航天科技發展成就,但很少有機會見到航天器實物。這次展覽包括了中國航天科技的許多成果,包括火箭發射和遙感測繪等多方面的演示,以及天舟一號、嫦娥五號、月宮一號模型等100多件展品,讓很多香港市民看得過癮。 一位香港市民告訴記者:“人家用幾百年,中國用五十多六十年就可以發展到,科技可以發展到這個高度,中國人是很厲害的。” 不僅香港市民對于太空探索充滿了熱情,我們國家的航天工程當中已經有了香港科研人員的參與,比如說天舟一號搭載的試驗項目當中有一項就是來自于香港。 在香港浸會大學的實驗室里,張戈帶領的科研團隊進行骨流失方面的研究已經很多年了。所謂骨流失,人們日常見到最多的是老年人骨質疏松的現象。其實航天員在太空中,如何克服骨流失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香港浸會大學羅守輝骨與關節疾病轉化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戈教授表示:“航天飛行是依賴于我們太空人進駐太空站,去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包括宇宙資源的探索,所以太空人在太空需要長期飛行,而有相關數據顯示,太空人在飛行大概20周的話,他的承重骨骼和肌肉大概丟失40%-50%。就意味著什么呢?就是婦女絕經以后大概每年丟失1%,而太空人在太空站工作或者在太空飛行的時候,20周不到半年,就丟失大概50%的骨骼。” 快速的骨流失會對航天員的身體造成很大損害,所以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看到,航天員返回地面后,通常由工作人員抬出返回艙。這樣做就是為了避免長時間飛行后導致的骨質疏松讓航天員身體受傷。針對航天員在太空長期駐留可能面臨的一系列生理變化,2013年,我國開始進行相關研究。 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天舟一號任務總體主任設計師趙黎平介紹:“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研究項目的遴選是從2013年開始的,針對骨細胞的研究,一直是國際上的一個研究熱點。香港浸會大學張戈教授所提出的這個研究課題,首次提出了通過基因編輯來研究微重力環境下成骨細胞的一個變化情況,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都比較新穎,所以當初選擇了這個課題。 香港的科研力量一向以國際化視野和高水平團隊而著稱。在這座只有700萬人口的狹小城市里,卻矗立著6座國際一流水平的大學,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者。但是,回歸之前,香港的科研團隊很少能參與太空探索、國防科技、海洋探索這樣的借助國家力量才能開展的大型科研項目的研究。香港浸會大學的這間研究所就是一直在模擬環境下進行航天員太空骨流失方面研究的。 香港回歸祖國,也給兩地的科研人員帶來了合作的機會。過去幾年中,香港的科研力量多次參與祖國的太空探索研究。2013年,由嫦娥三號帶上太空的玉兔月球車上的“相機指向系統”就是由香港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研制的。而在2016年,天舟一號的航天員系統研究項目中,香港浸會大學又因為在骨流失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受到了邀請。 提起當年接到的那個電話,張戈至今仍很興奮,他說自己有一種天上掉了餡餅的感覺,當他告訴同事們時,大家以為他在開玩笑。 最初的興奮之后,接踵而來的是長達數年、艱苦而繁瑣的研究。真正要進入太空,所有的實驗方案都要重新調整,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涉及到和內地不同科研團隊之間的磨合,誤差要保證為零——對香港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是全新而又刺激的科學挑戰。 2017年3月,天舟一號升空前的一個月,香港浸會大學的科研團隊和其它科研人員一起進駐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張戈說,他們簽字的時候手是發抖的。 2017年4月20日,中國首個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向太空飛去。在它圓滾滾的貨倉內,搭載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結晶,其中也包括香港科研團隊培養的一批細胞。張戈說,他和同事們聽到空間生命科學系統信號正常、微波正常的那一瞬間,有種想哭,同時又想大笑的感覺。 現在,從天舟一號返回的細胞數據仍在源源不斷傳輸回來,興奮的狀態已經過去,香港的科研人員已經開始后續的研究。 楊偉雄認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自己本身沒有這些大型的項目,比如高鐵,航天這種項目,必須要依靠國家,才有這種大項目,香港有機會參與發展或者研發國家大項目,讓香港對國家有貢獻,那么香港實力就會發揮出來了。” 參與航天工程不僅有助于提升香港的科技水平,也有助于增強香港科技人員的自豪感。其實就科技而言,香港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比如說無人機,金融科技,再比如說智能機器人。在這一次創新科技展上,同時舉行的還有一個比賽,那就是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精英邀請賽。 香港的機器人愛好者眾多,在相關人才的培養上可謂“從娃娃抓起”。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之上,機器人與人工智能自然而然成為香港科學創新產業發展的重點,科研力量雄厚,創新優勢明顯。但是,智能機器人真正在現實中大規模應用,離不開完善的產業鏈和強大的制造能力。香港由于寸土寸金的地域限制,近幾十年來,基本已經放棄了制造業的發展。 科研優勢要落地,誰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在香港,幾乎所有的科研團隊都會把目光轉向深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表示:“深圳是全世界制造的基地,全世界最完備的制造產業鏈在深圳。深圳做工業做企業的很多人都是年輕人,來自全世界的,全中國的年輕人,都是積極奮進,都是有創新意識的人。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大學合作設立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港中大的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也隨之落戶深圳。 這款可愛的機器熊貓是港中大為腦退化癥患者輔助治療而研發的一款康復用智能機器人,制作第一代樣機時,研究人員還不得不在深圳香港來回跑,而這第四代的樣機,已經在深圳研發并即將量產。 最初只是知道深圳的制造產業鏈無比強大,真正來到深圳后,香港的科研人員才發現,內地鼓勵創新的優惠政策和執行力更為強大。共建研究院和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化的設想提出后,深圳市龍崗區迅速做出了回復。 深圳市龍崗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董魯說:“區委區政府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建設非常重視,在研究院的之初開辦費用投入了3000萬元,對研究院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額的支持和補貼,這座樓的所有租金,3年的租金費用及這座樓的裝修和后續的管理費用都做了全額補貼,特別是對研究院引進的人才做了很好的住房、子女就學、就醫等方面的安排。” 香港科研人員的研究能力,與深圳的產業優勢相結合,是名副其實的強強聯手。而類似這樣的合作故事如今并不鮮見。 楊偉雄表示:“在香港有6所我們叫做世界級的有科研能力的、實力的,相當科研實力的這個高等院校,這些都是香港的優勢。深圳產業化能力是相當相當強的,如果這兩個可以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創出世界級的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