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三明生態新城核心區的濕地公園
東南網8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亮 通訊員 李順亮 文/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三明發展的優勢所在。位于閩江流域上游的三明,全市森林覆蓋率76.8%,森林資源總量占全省1/4,這里是中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之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明市緊緊抓住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歷史機遇,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守著“聚寶盆”,更要從綠色發展中受益,生態文明建設讓三明迎來加快發展的“生態進行時”。
產城融合做足綠色文章
發揮生態優勢,抓住區域發展的“牛鼻子”,三明市做足綠色文章,規劃了總面積3157平方公里的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
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作為全省10個新增長區域之一,綠色是這片土地鮮明的底色。“金腰帶”上綴明珠,沿著閩江上游沙溪兩岸,生態工貿區串起了沙縣、梅列、三元、永安、明溪主軸地帶。
以三明市區為中心,打造中部現代服務業核心片區、北部工貿產業集聚片區、西部新產業集聚片區、南部先進制造業集聚片區。還有三明經濟開發區,三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金沙園、尼葛園,埔嶺汽車工業園……“‘一帶、雙城、四片、九園區’,這里是全市綜合實力最強、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三明市發改委主任謝家芹說。
“以產促城、以城助產,產城融合”,作為生態工貿區核心區域的三明生態新城,如今成為三明發展的新引擎、同城化的新載體、宜居宜業的新地域,也是三明經濟發展的先行區、體制創新的實驗區、創業興業的示范區。
綠色制造在三明崛起。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海西(福建)分院,是國家級雙創基地,承擔科研項目20余項,擁有知識產權近100項。中節能(三明)環保產業園,是福建省首個節能環保產業運營平臺……優布局、調結構、促轉型,三明市2017年度的290個市重點項目,總投資373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60億元,石墨和石墨烯、氟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340億元,同比增長33.8%。
環保改革敢于較真碰硬
綠色發展,傳統工業企業同樣可以有所作為。
今年5月,三鋼(集團)公司與廣州微碳投資公司簽訂碳排放配額托管協議,并在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成功備案,這標志福建碳市場首筆碳排放配額托管業務正式落地。此次托管協議涉及福建省碳排放配額360萬噸,是目前國內碳市場中單筆最大的碳排放配額托管。
作為城市鋼廠,環保事關三鋼生存。220平方米燒結機采用多項國內先進技術,技術裝備和自動控制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并配套建設三套除塵系統,實現燒結機全煙氣脫硫。焦化廠煤棚項目也在全力推進。一手抓環保,一手促發展,今年一季度,集團公司實現利潤9.09億元,取得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開展環境信用評價,探索建立企業“紅黑榜”與信用評價并重管理工作機制,在全省率先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推進排污權交易,在全省率先出臺了《三明市儲備排污權管理和出讓辦法》;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涉重金屬、化工等高風險行業企業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三明迎難而上,用敢于較真碰硬的改革,打造環保改革“三明樣本”,為生態文明建設添彩。
生態建設成就美麗三明
“生態功能定位,一納入紅線,你就不能動。”提起水源保護,三明市環保局生態科科長周毅津說,這得益于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連續多年全省水質第一,最近3年,三明一共拿到了8.63億元的生態補償金。
推行“河長制”,三明換來了“河長治”。大田“易信曬河”,全省率先實時全覆蓋,入選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結束“九龍治水”新組建生態綜合執法局,也獲得第四屆“中國法治政府獎”提名獎。
打造生態典范區,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發展理念,推動園區低碳化、生態化、循環化建設,把產業發展融入城市建設和生態建設全過程,三明生態新城被列為全國8個低碳城(鎮)試點之一。
截至去年底,泰寧成為全省首批國家生態縣,明溪、建寧、清流、將樂、沙縣通過國家生態縣考核驗收,永安、寧化、尤溪、大田4個省級生態縣(市)獲得命名。全市已有87.7%的鄉鎮達到國家級生態鄉鎮標準,88.1%的村達到市級以上生態村標準。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再顯成效,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做法成為全省樣本。沙縣大膽創新,對處于水源地的林子以及天然商品林,采取直接贖買和定向收儲辦法,并且列入重點生態公益林儲備庫,讓林權所有者享受省級生態公益林補償金。而對區位人工商品林,則采取“我補貼,你來改”的辦法,進行擇伐和補種。如今,林農更加珍愛自己的林子,林子真正成了“搖錢樹”。
青山綠水為底色,旅游迎來了發展好時機,三明建設清新福建生態旅游核心區、國家級康養度假基地、世界級丹霞旅游目的地和客家文化旅游中心,推進旅游產業全面發展,泰寧、尤溪、建寧等先后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新建成的沙縣人民體育公園,夜色迷人。
一串葡萄改變一座村莊
福建日報記者 陳亮 通訊員 肖首洲
8月15日一大早,沙縣南陽鄉大基口村村民吳長火,將葡萄園里最后采摘的150多公斤葡萄送往縣城。
吳長火過去出外經營小吃店,2011年看到村里大力發展葡萄產業,就關了小吃店,回村流轉了11畝地種葡萄。
“村里發展,政府扶持,心中有底。”吳長火說,第一年扦插育苗,第二年移植,第三年掛果,雖然第五年才豐產,但已經收回前幾年投入的10萬元成本。
大基口村氣候宜人,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沙質土壤特別適合葡萄種植。2010年,南陽鄉出臺政策,引導村民發展葡萄產業。很快,大基口村葡萄種植面積發展至500畝,成立專業合作社5家,種植巨峰、夏黑、紅巴拉多等10多個品種,年產量可達60萬公斤,產值超1100萬元。
一時間,大基口村的葡萄遠近聞名。南陽鄉從一開始就引導村民采用套袋技術、物理殺蟲設備、人工疏果、有機肥、自然轉色等生態方法種植。葡萄農殘檢測抽樣合格率連續5年達100%,2013年巨峰葡萄還獲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
好葡萄不愁銷。村民張昌炎告訴記者,種葡萄這么多年,從來不用出村就能把葡萄賣了,價格這幾年基本穩定在20元上下。
靠著種葡萄收入,張昌炎不僅把自建的房子裝修一新,還在縣城買了套商品房。
去年,大基口村農民人均收入26636.3元,比5年前提高4倍。
改變的不僅僅村民。大基口村將葡萄產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累計投入420萬元,建設葡萄為主題的中心廣場,建設觀光長廊、小溪休閑步道和連片休閑觀光荷花園,村面貌日新月異。2014年,大基口村被評為省級生態村。
眼下,大基口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該項目總投資130萬元,建設集餐飲、住宿、休閑于一體的連體式木屋,將以回廊形式串聯旅游綜合服務中心、葡萄酒釀酒體驗坊和農家樂餐廳。這條整合了南陽羅巖風景區旅游資源,集采摘、觀光、體驗于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帶,因葡萄產業的發展,呼之欲出。
?
尤溪全域旅游發展業態和模式不斷豐富。圖為梅仙鎮的高春山莊“潑水節”成為旅游新亮點。
一片藥材成就一個“藥鄉”
福建日報記者 陳亮 通訊員 邱慧敏 嚴士冬
8月16日,天氣晴好。位于尤溪縣八字橋鄉洪牌村和尚垅的太子參種植基地里,套種的中草藥材、花果樹木長勢喜人,隨處可見的瓜果長廊等文化小創意,更讓人游興滿滿。
誰能想到,這里5年前還是一片荒山。2013年,王而榮來到八字橋鄉,發現這個高海拔山區,生態優良,適合中藥材種植,于是帶頭組建了尤溪縣山峰太子參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完成投資2800多萬元,建成中藥材種植基地2200多畝。
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王而榮著手升級自己的藥材基地。福建農林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等為基地提供了技術指導,除了太子參、朱砂根、黃精等5個主打品種外,還有120多種中藥材在這里種植示范推廣。
以中藥材種植為主,基地逐漸向“林下經濟 休閑養生游”一體化方向發展,套種了2.76萬株銀杏、3.5萬株紅豆杉、5600株桂花、63個品種的玫瑰等,并劃分出18個水果區,套種臺灣水蜜桃、櫻桃、百香果等。目前,該基地年可創產值900多萬元。
中藥材產業的發展,也給基地所在的洪牌、彭新等村帶來了變化。許多村民以土地分紅入股、土地租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不少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利用“生態美,草藥豐富”優勢,王而榮不斷擴大發展外延。今年7月,他與廈門一家公司結成合作伙伴,計劃引資引智,再投入2800萬元,將基地打造成生態休閑養生產業園。
山峰太子參合作社的蛻變,正是八字橋鄉全域產業發展升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八字橋鄉發展多種模式的中藥材經營主體,建立起千畝黃精基地、千畝太子參基地、千畝羅漢果基地等,成為遠近聞名的中藥材之鄉。鄉里結合尤溪縣提出的“我家在景區”發展目標,打造“一鄉一品”,做強特色農業,并圍繞產業發展與旅游深度融合做文章,推出藥膳飲食、養生包伴手禮等,著手完善各項旅游要素,把生態休閑、養生度假等緊密結合,實現“我家在景區,養生八字橋”的發展戰略。
改革亮點
福建日報記者 陳亮 整理
●醫改
2012年來,三明醫改以公立醫院改革為切入點,市縣一體統籌推進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市、縣、鄉、村“四級聯推”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充分肯定,“三醫聯動”“兩票制”等改革做法在全國推廣。
●林改
2014年6月,三明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構建新型林業經營體系的實施意見》,新一輪林改啟動。2015年2月,成為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后,三明在集體林地“三權分離”、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金融支持制度、林權流轉機制和制度等相關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創新生態文明管理體制,探索生態執法體制改革,全市法院、檢察院系統成立生態法庭、生態檢察處(科)。大田縣整合水利、國土、環保、林業、安監等部門行政處罰權,成立生態綜合執法局,為全省首創,并榮獲第四屆中國法治政府獎提名獎。開展環境信用評價,探索建立企業“紅黑榜”與信用評價并重管理工作機制,在全省率先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推進排污權交易,在全省率先出臺了《三明市儲備排污權管理和出讓辦法》;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涉重金屬、化工等高風險行業企業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生態環保領域的“三項改革”得到中央深改辦肯定。
●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改革
以2014年12月被列為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為契機,三明加快實施《福建省三明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扎實推進《三明市深化精準扶貧2015—2018行動計劃》,全面深化“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創新拓展“八種幫扶新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