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福州市政協常委
香港工商總會副主席
香港工商總會青年網絡主席
荃灣青年活動委員會主席
香港福建青年會常務副會長
海歸創業學院常務副院長
新界西福州十邑同鄉會監事長 陳曉津
東南網香港9月15日訊(本網記者 徐倩?實習記者許丹薇)愛拼敢贏是大部分人對于福建人的印象,很多福建人很早就離開家鄉到外面闖蕩。陳曉津就是這群在外闖蕩的福建人中的一員。他于1977年出生在福建福州一個華僑世家,其祖父和外公均為華僑。1983年,6歲的他隨母親來到香港,這一晃便是三十多年。 初到香港,陌生的環境給他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挑戰。他回憶到,「那時候香港人根本不懂得說國語,基本上90%不懂說國語,出去根本和啞巴沒有區別。」除了語言上的不便,課業上與同學也存在著差距。「總之,那段時間非常艱苦。」他說。 從無到有 在港艱苦創業 ![]() 初到香港的時候,出于經濟上的窘迫,母親帶著一家6人擠在土瓜灣僅30平米的小屋里,當時陳曉津父母已離異,陳曉津也只有6歲。后來,政府開發天水圍廉租房,陳曉津的母親基于成本考慮,還是接受了位于天水圍的狹窄廉租房。天水圍遠離香港市區,交通和基礎設施在當時都非常不便利,是政府廉租房的「基地」,住著的都是香港低收入人群,因貧窮或家庭矛盾產生的悲劇接連上演,所以天水圍也被香港人稱作「悲情城市」。 不懂粵語,看不懂繁體字,不會說英語,陳曉津在功課上承受著比當地學生更大的壓力。為改變現狀,作為長子,陳曉津擔起了家庭重擔,高中時開始半工半讀,補貼家用。 ![]() ![]() 上個世紀80、90年代正值電子行業飛速發展的時期,相關行業的大大小小公司滿地開花,離開校園的陳曉津也進入到一間位于沙田的電子公司,從一名普通的文員開始做起。 天水圍到沙田距離十分遠,當時只有一條公路線出城,路況也時常不盡人意。陳曉津每天需要坐兩三個小時的公交車上班,這意味如果不想遲到,陳每天6點鐘左右就要起床。他回憶說:「公路很窄,經常塞車,每一次都塞車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 福建人對「拼、闖」情有獨鐘。單調甚至趨于乏悶的文員生活讓陳曉津萌生創業想法——就從現在供職的公司產品出發,大力開拓香港市場。 該公司專做電子轉銷,從臺灣進口電子產品再售往內地,陳曉津想,作為一家駐扎香港的公司,為何不嘗試開發香港市場?他認為,香港從面積上看雖然小,但經濟開放、歷史悠久,蘊含著巨大市場潛力,只要用心深耕,就能收獲果實。于是,陳曉津提出自己向公司拿貨,但老板并沒有一口答應,老板擔心陳曉津拿貨就跑,或者生意失敗牽連公司。為打消老板的疑慮,陳主動提出,班會按時上,工作盡責完成,如果虧了錢就從自己的工資里扣。這樣,老板終于松口,陳曉津也開始了邊工作邊跑市場的忙碌生活。 陳曉津在完成本職工作剩下的所有時間,都用在了創業上,他總是提著滿滿幾袋的產品挨個店鋪推銷。因為當時公司名氣不大,所以剛開始上門推銷時,碰一鼻子灰是家常便飯。陳曉津坦言,「那個時候信心時常產生動搖,真的,會有點動搖。」為激勵自己,陳曉津和自己定下一個半年的約定,如果半年之后生意沒有起色就索性不做這行了,接下來的半年里,有心酸有遲疑,有汗水有勞苦,但憑著堅定的信念和過人的膽識,陳曉津將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承包的一支隊伍的銷售任務,一萬、兩萬、十幾萬、二十幾萬……就這樣一層一層階梯的往上爬,產品越賣越多,生意越做越大,最終在香港市場嶄露頭角。 創業的成功讓陳曉津受到老板的賞識,他從一名普通文員躍升為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但他并沒有沉溺在成就感里停滯不前,而是始終用前瞻性的眼光站洞察商機。 站高望遠 轉戰房地產 沒有行業能夠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電子行業也如此。陳曉津意識到電子行業的黃金時代已過,便開始考慮轉行,但這次電子公司老板沒有和陳曉津攜手前進,他們對行業的認識不同,老東家覺得堅守電子行業才是上策,陳曉津則將事業重心轉移到房地產投資上,兩人在合作多年之后終于分道揚鑣。「不能和行業、產品談戀愛,特別是電子。」他開玩笑說,「替代太快了,如果不轉型不跟上社會的轉變,一定走不長遠。」 采訪中,陳曉津不斷提到「多元化」,他認為,一個企業想要活得長久,必須緊跟時代,在潮流中發現機遇并進行自我轉型與升級,走多元化道路。如果企業是一顆大樹,根扎得越深,才能愈發枝繁葉。實事證明,他是對的。如今,陳的事業范圍已經涵蓋物流、出口、房地產等多個領域。 回憶當初創業時的艱辛,陳曉津頗有感慨地說:「現在回頭看看,似乎所有工作都是冥冥中注定,但是我更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可能老天爺注定是有一條路給你走,但是這條路怎么走,還得靠自己。」 事業有成 牽掛青年 ![]() ![]() 從「悲情城市」走出來的勵志少年終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再是擠在狹窄的廉租房和往返在顛顛簸簸的通勤路,取而代之的是寬敞的住房和代步汽車,陳曉津用努力和堅持充分演繹了福建人「敢拼會贏」的精神。 對于事業上的成功,他認為其成長經歷以及家庭對自己產生了積極影響。青年時期是一個人改變自我命運的黃金時期,有夢想,有精力,來自家庭的壓力更推動著青年們向前,不可懈怠。深諳其中道理的陳曉津真正付出了實踐,他說,曾經的窘迫讓他明白,想要改變命運只能靠自己的雙手,母親的諄諄教誨督促著他奮發圖強,持之以恒。作為青年網絡的現任主席,陳曉津一心想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幫助更多的青年抓住這一「黃金時期」,與他們分享自己這段奮斗歷程和人生經驗。 他告訴記者,在和年輕人對話的時候,他始終會強調一點,即成功沒有捷徑,只能靠努力和堅持,雖然聽上去是老生常談,但確實是鐵律,「沒有努力和堅持一定是沒有成功的。」 現在的成功人士分享會有很多,但陳曉津覺得大部分分享人士都不具有代表性,因為他們都是成功人士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青年人,出生相對優越,所以大眾對他們的期待非常高,而他們的經歷對大眾的借鑒意義就弱化了,缺少說服力。「政府請他們做分享,下面經常有觀眾反駁,根本壓不住場面。」相比之下,靠血汗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位置的陳曉津,更懂得年輕人的心理,更清楚與之溝通的方式,能夠引發他們的共鳴,走進他們的內心。 「我當年住天水圍,你們現在住哪里?你天天喊政府欠你,政府欠你什么?」陳曉津和年輕人交流的時候這樣說到,「所有的東西都靠自己。如果你天天就是在政府大樓前示威,在街頭游行,三五年后你坐下來和朋友喝茶聊天的時候回顧整個人生,你會發現都是黑白,沒有味道的。」 ![]() ![]() 有人說「讀書無用」,曾經經歷過貧苦生活陳曉津反駁了這個言論,他表示自己深深體會到讀書對于改變命運的重要性。「很多人說讀書干嘛,很多有錢人都沒有讀過書。我說錯了。」他說,「你讀了書之后,便多了很多選擇。是你選擇人家,不是人家選擇你。」因此,他鼓勵年輕人要多讀書,為自己創造更多的選擇。 ![]() ![]() 陳曉津組織策劃了幾十場大小規模的青少年活動,每次他都會親力親為,跟蹤好每一個細節,在活動中積累起來的經驗,讓陳曉津在青少年工作上體會更多,越走越遠,越行越高,對香港青少年中出現的問題也深有體會。在他看來,當前香港青年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對于祖國了解不夠,香港教科書里關于中國歷史的內容十分欠缺,亟待補充,以至于很多香港年輕人并不了解中國的真實面貌。另一方面,他認為內地的發展使香港青年失去了原有的優越感,產生叛逆心理,民族榮譽感欠缺。 陳曉津說,很多香港青年人感覺自己看不到前程,未來是迷茫灰暗的……他認為,這是青年人沒有擺正心態。俗話說「知行合一」,青年們不愿走出去,抵觸內地的大好發展,畫地為牢,只能是自毀前程。「其實祖國的機會很多,青年們必須調整心態。」為讓更多青年了解內地,借勢當前的政策環境、國家發展方針與潮流,陳曉津非常支持和鼓勵香港青年人到內地工作。 「香港學生有自己的優勢,他們有強大的適應力,能很快吸收多元文化,培養出自己的國際化視野,如果他們能將這個優勢與祖國的發展需求結合,必定找到自己的定位,取得長足的發展。」他說。 ![]() 盡管已經離開家鄉多年,但他始終不忘自己的家鄉福建。「今年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在香港舉辦就職典禮,來自72個國家的福州人齊聚一堂,展現了我們的團結和強大,我是福建人,我感到很自豪。 」 他希望家鄉能成為一個交流的切入口,讓香港青年看見福建的發展,看見祖國的發展。他曾多次帶領香港學生團到福建,帶他們走遍故土,感受家鄉的發展。陳曉津特意帶學生從深圳出發,乘坐高鐵前往廈門,舒適快捷的鐵路交通打破了學生認為福建比較落后的觀念。看過廈門,走過福州,香港學生在驚訝的同時,了解到了真實的祖國。陳曉津回憶說,眼見為實,他們去過,就會發現福州是這么漂亮,廈門是這么漂亮,他們會發自內心向自己的朋友、家人分享這段體驗,從而真正改變一批人的想法。這樣的體驗式教育也是陳曉津提倡的。 「愛國愛港」永不過時 ![]() ![]() 現如今,「愛國愛港」在某些人看來過于老土,甚至不少青年人不愿意承認自己「愛國愛港」。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陳曉津在始終堅持不變初心的同時,想盡可能影響更多人。「本身就是這個國家的人,這個國家你都不愛,這個地方你都不喜歡,那還有什么是你的核心價值呢?」他說,「我作為青年網絡的主席,首先強調且不會改變的就是‘愛國愛港’。」作為青年領袖,他堅持以身作則,堅持親近青年,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年輕人,去引導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陳曉津認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香港提供了絕佳發展機會,他鼓勵香港各界人士參與到「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來,「香港這邊的商家、學生、青年,都可以借助這種機會發揮各自優勢,沖進國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