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西苑鄉鳳山村發揮舊村改造、土地復墾、“造福工程”等政策疊加效應,建設34幢新民居組成的鳳山新村,并完善配套設施,村民住得更舒心。 張力 攝 “多虧了黨的好政策,我們孤兒寡母有了保障。”10月16日,74歲的仙游縣郊尾鎮伍獅村貧困戶蘇碧姐一見到前來采訪的記者,就高興地說。該村村委會主任王盛勝介紹,蘇碧姐老人與21歲身患重病的孫子相依為命。鎮村兩級為其孫牽線學習掌握電子商務技能,從事淘寶營生,同時協調農信社為其辦理5萬元小額信貸,由村里牽線搭橋,對接加油站業務,確保信貸資金精準投放,并與加油站經營者達成協議,不論加油站贏虧,每年確保蘇碧姐家1萬元的分紅。 市農業局扶貧開發科科長陳立新告訴記者,健全財產性收益扶貧機制,激活金融扶貧造血功能,確保貧困戶有固定分紅收益,是我市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開展精準扶貧,確保貧困戶悉數如期脫貧的舉措之一。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中央、省、市扶貧開發會議精神,按照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等多舉措,開展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等工作,全面打響打贏脫貧攻堅戰,著力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 據市扶貧辦副主任、市委農辦副主任、市農業局副局長黃金輝介紹,我市共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88個,建檔立卡貧困對象9807戶31335人,其中國定標準貧困人口7977人,省定標準貧困人口23358人,摸清因病、因殘、因學、因災,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缺產業等“四因四缺”關鍵要素(因病致貧率達51%、因殘致貧率達30%),確保扶貧對象精準。在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下,已完成脫貧減貧20145人,完成省里下達任務的150%,完成貧困村脫貧摘帽20個,今年將進一步加大力度,確保完成所有貧困村和貧困戶脫貧摘帽工作。 對貧困村掛鉤幫扶 “五云五云,步步見云”,說的是華亭鎮五云村幾個散落在山頂的自然村。其中,位置最高的落嶺自然村,只有10戶人家。打一瓶醬油,都要走10里路下山。我市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這樣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0月17日,記者來到五云村采訪,看到10戶人家已經全部下山,搬遷到五云村中心位置。據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林玉滿介紹,鎮、村給落嶺10戶人家規劃了宅基地,向上級爭取了每人2500元的補助,他們已全部下山建房居住,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脫貧。 我市將貧困村整村推進作為解決區域貧困和個體貧困并存問題、增加貧困群眾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采取“領導掛鉤、部門幫扶、干部駐村、企業結對、資金捆綁”五位一體的方式,由37位市級領導、50位縣區領導、88名駐村干部、104家莆商民營企業對全市88個貧困村實現掛鉤幫扶全覆蓋,堅持“缺啥補啥”的原則,促進貧困村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綜合發展。 今年以來,37位市領導分別深入掛鉤幫扶貧困村,召開現場協調會,議定幫扶方案,確定幫扶項目122個,幫扶資金4716萬元。市直單位黨員干部對貧困村的貧困戶實行再覆蓋再幫扶,做到“五個一”,即“摸清一個底子、選擇一個項目、每季走訪一次、辦好一件實事、記好一本筆記”,幫助貧困戶協調解決生產資金、就業、就學、就醫等實際困難,幫助多增收、穩增收。 加大產業扶貧力度 我市探索貧困戶直接參與生產、就業帶動、資產入股收益三種模式,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建立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全市產業扶貧多點開花,增強貧困對象造血功能。 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企業選好產業,統一技術、統一銷售,貧困戶只需做能做的事。城廂區企業家發揮電子商務平臺作用,拓寬貧困戶“媽祖面”“桂圓干”“地瓜粉”“枇杷膏”等特色農副產品銷售渠道;仙游縣龍華鎮金溪村通過“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不僅壯大了茶葉產業規模,村內茶葉年產值突破億元,也帶動了當地農民穩定增收。 加大政策宣傳引導,發揮“村企結對”幫扶作用,引導結對幫扶企業聘用貧困對象就業,鼓勵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在用工時優先聘用貧困對象。莆田市鑫龍鞋業、珍寶電子等18家企業專門騰出就業崗位,安排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就業,吸納貧困戶就業230人次;河南閩興建設公司在仙游縣龍華鎮金溪村雇傭45名貧困對象參與承辦的茶園管理,每人每月工資1800元。 支持貧困戶將自有土地、林地、扶貧資金、貸款等量化入股到優質企業、優質產業,獲得固定分紅。涵江區與莆田市天林茶業公司達成合作,率先在涵江區莊邊、白沙、萩蘆、大洋等4個山區鄉鎮建立上千畝的茶葉生產基地,并接納40名的貧困戶扶貧貸款入股,每戶入股金額5萬元,每戶每年可以得到分紅7500元。涵江區著力推廣“企業+貧困戶扶貧小額貸款”模式,352戶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資金1760萬元全部投資入股企業,戶年均收益5000元以上。 助力貧困對象就業 我市針對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青壯年勞力、中老年及喪失部分勞動力等不同類型的貧困對象,堅持因人而異因需定崗,在轉移就業方面給予傾斜。目前,已安排就業3927戶6524人,預計每人每年可增收1.83萬元。 2016年,全市征集100個國有企事業職位和“三支一扶”崗位,面向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定向招聘,48名貧困家庭畢業生被錄用并就業,年人均增收3萬元以上。今年已完成對貧困家庭的大中專畢業生摸底造冊165人,擬征集國有企業和“三支一扶”40個進行專項招聘。2016年,我市安排公益性崗位1300個,2017年已新增公益性崗位1046個,用于安排有勞動能力的精準扶貧對象和零就業家庭就業,并撥付公益性崗位補貼資金795萬元,貧困對象上崗后每年可增收1.5萬元以上。 市公交集團通過“補助+墊付”的方式,為18-45周歲符合條件的貧困對象免費培訓公交駕駛員并安排就業,去年以來共有218名貧困對象報名參加公交駕駛培訓,目前實習期一年每人每月工資3000元以上,實習期滿正式上崗月工資不低于5000元。 我市有關部門還通過幫扶責任人、幫扶企業、幫扶單位推薦,召開專場招聘會、就業技能培訓等方式,引導有勞動能力的3912人貧困對象參加就業。 落實就醫就學保障 今年7月,在每學年7000元盧金鋒獎學金和仙游縣發放的每學年5000元高校貧困生助學金的幫助下,郊尾鎮伍獅村貧困戶子女蘇素欽順利從福建師范大學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像蘇素欽這種情況,我市還有眾多人員。 我市對貧困家庭子女就學加大教育扶持,除義務教育外,學前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也予以免除學雜費,高校畢業提供就業保障。對考上高校的貧困戶子女,優先列入高校貧困生助學金資助范疇,并給予每人每年5000元的就學補助,2016年共發放639人319.5萬元,切實解決因供子女上學而致貧的問題,阻斷貧困代際遺傳。 我市大力實施精準醫療扶貧。出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統籌管理實施方案》、《完善城鄉居民醫療救助體系的實施辦法》,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醫療保障力度,同時,自7月1日起,全面貫徹落實《福建省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方案》,為貧困對象構建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醫療疊加保險四重保障體系,切實減輕貧困對象經濟負擔。 我市還將無法通過扶貧措施實現脫貧的貧困對象,全部納入低保兜底保障,做到應保盡保。2016年1月起,城鄉低保補助標準由之前的每年2400元提高到2520元。今年,我市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工作的通知》,開展未納入低保的貧困對象排查核實工作,8月底前將完成未納入低保貧困對象再次申報低保工作,力爭將全市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全部按程序納入低保予以保障。對已經脫貧的農戶,在脫貧攻堅期內繼續給予享受扶貧相關政策,加強后續跟蹤服務,確保穩定脫貧、真脫貧。 十八大以來,我市將脫貧攻堅作為發展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探索出一系列針對性強的“滴灌式”精準扶貧舉措,以堅定的政治擔當,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任務,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決心和氣概,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奮力譜寫共同富裕的美麗莆田新篇章。 (湄洲日報記者 劉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