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是媽祖故鄉,生態環境優良,人文積淀深厚,港口優勢突出,產業特色明顯。近年來,莆田市圍繞《建設美麗莆田行動綱要》,全面實施“一區、一中心、五品牌、九行動”,朝著“打造宜居港城、建設美麗莆田,創建美麗中國的示范區”目標前進。作為全國首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全省唯一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莆田市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城鄉、保護綠色生態、弘揚綠色文化、倡導綠色消費,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田園風光、都市生活為主線,逐步探索形成了“五融五化”的城鄉一體化莆田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東南網莆田11月1日訊(本網記者 吳炳端 李妙珠)10月31日至11月1日,“莆田市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五周年”境內外媒體聯合采訪團在莆開展采訪活動。10月31日上午,在媒體見面會上,莆田市委書記林寶金向各大媒體介紹莆田市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的經驗做法與成效。 堅持規劃融合,推進城鄉“形態集約化”。莆田市在全省率先創新編制了“多規融合”的《莆田市城鄉一體化總體規劃》,明確了城市、鄉鎮、村居、社區的功能定位、發展邊界和發展方向,形成了各部門都認可的一張“空間工作底圖”,并按照“一村一圖一規劃”和“連片統一規劃、分點分布實施”原則,逐村編制村莊規劃,逐步實現由城市到鎮村的規劃全覆蓋,從根本上改變城鎮的盲目擴張和農村無序發展的現象。 堅持功能融合,推進農民“生活城市化”。近年來,莆田市在供水、供電、供氣、交通、綠化、垃圾處理、污水整治、教育衛生資源等公共基礎設施供給方面,加快向農村合理布局和覆蓋延伸,讓廣大農村居民共享城鄉一體化的成果。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實施名學校、名校長、名教師“三名”工程,實行“百校幫百校”三年行動計劃,組織110所優質學校與123所薄弱校結對幫扶;加快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將優質醫療衛生服務范圍直接延伸到基層;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日益完善,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客車、島島通班輪。 堅持政策融合,推進城鄉“福利均等化”。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積極推進就業培訓、住房保障、醫療養老等方面的社會福利趨于一致,使城鄉居民擁有平等的人格尊嚴、同等的發展機會和一致的福利待遇。目前,莆田市已執行了全省最寬松、無門檻的戶口遷移落戶政策;建立了城鄉居民一體化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形成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產社融合,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圍繞“城鄉產業、城鄉社區的聯動與融合”,通過政府引領和平臺驅動,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實現產業和社區的有機融合。一方面,按照“小鎮景區化、景區園區化、園區專業化”的思路,抓專業化集聚,加大品牌、研發、設計及旅游等要素的投入力度,打造特色小鎮的產業生態圈;另一方面,重點推動以仙游鐘山為代表的土地利用型集體經濟、榜頭壩下村為代表的資本運作型集體經濟和靈川下尾村蛤老大為代表的資源開發型集體經濟,抓村級經濟,積極培育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資產性收益機制逐步健全,資產運營更加規范,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村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堅持治理融合,推進農民“就近市民化”。莆田市率先推行城鄉綜合執法和服務治理網格化,著力構建“大平臺、大機制、大隊伍、大服務、大群防”體系,實現治理模式“五大轉變”,極大地提升了治安防控、矛盾化解、應急處突、防災減災、民生服務等領域的綜合執法效能和服務治理能力。目前,已全面建成了市、縣兩級社會治理網格化中心平臺,創立了“矛盾糾紛網上調解平臺”等救治管理模式。同時,高標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以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為平臺,設立村級便民服務代辦點,打造“一公里服務圈”。 林寶金表示,下一步,莆田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大部署,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繼續把就地城鎮化作為重要途徑,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莆田市城鄉發展一體化工作再上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