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水養殖的黃粉蟲是石蛙的主食之一。闕小琴 攝 充好電,拓寬新視野 “以前我只養牛,種植百香果后,養牛產生的牛糞可以給百香果施肥,百香果的葉子可以用來喂牛、喂魚,我們還在百香果底下養雞,形成了一個循環的產業鏈。”11月2日,在永定區湖雷鎮的楓盛生態家庭農場,農場主熊禮平一邊帶著記者參觀農場,一邊欣喜地向記者介紹農場的變化,他說這得益于自己與堂弟熊湘平在2016年9月參加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2015年8月,熊禮平與熊湘平一起創辦楓盛生態家庭農場,專門養殖從內蒙引進的西門塔爾牛。據熊禮平介紹,一頭牛至少可以賺3000元,最多的時候存欄72頭,效益不錯,只是苦于養殖模式單一,不知道往哪個方向拓展農場規模?!昂髞斫涍^培訓,掌握了百香果的種植技術,并且農場附近有不少荒置的農田,與授課教師交流后,他建議我們將土地流轉過來種植百香果,打造種養一體的生態農場?!?/p> “以前牛糞大部分是曬干之后以15元一袋賣給別人種柚子,一年也就賣一萬多元,并不值錢。現在,這些牛糞成了種植百香果的理想肥料?!闭f干就干,熊禮平兄弟倆在培訓結束之后,就回到農場著手流轉土地,最終投資40萬元,在今年完成了75畝百香果的種植。“現在是第一次掛果,收了大約6500公斤的百香果,保守估計今年可以收5萬公斤百香果,今年至少能收回成本30萬元,明年就可以實現盈利了?!毙芏Y平說。 永定區裕農人才培訓中心副主任熊宣忠是永定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授課教師,據熊宣忠介紹,自2012年永定區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100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以來,永定區不斷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逐漸形成一套精細培訓、精準培育的工作機制,不僅實現了從“培訓”到“培育”、從“辦班”到“育人”的轉變,更是實現由過去“要我培訓”到“我要培訓”的根本改變?!艾F在老公帶著老婆來,老爸帶著兒子來,最終夫妻成同班、父子成同學,一家人都來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情況在永定不是啥新鮮事。” 如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大展身手,悄然改變著永定傳統農業的發展格局,推進永定現代農業向縱深發展。 嘗甜頭,打造新品牌 “八山一水一分田”,這是永定山多田少的現狀,當大部分農民還將目光鎖定在“一分田”時,永定城郊鎮古一村的村民鄭勝生卻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將致富的路子鎖在了山頭。 “當時培訓還沒結束,但是靈芝已經開始出菇了,我心里很著急,馬上就購買了菌包。”仿生態靈芝栽培是今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一門主打專業課,今年4月,鄭勝生參加第一期培訓,沒想到就成為了該課程的受益者之一,他說自己今年種的靈芝總共收成兩次,合計收了100公斤,其中優質的1公斤能賣到600元,差一點的1公斤也能賣到400元?!巴ㄟ^培訓,我已經掌握了靈芝的栽培技術及病蟲害的防治,現在還能夠指導別人?!编崉偕孕诺卣f。 “新型職業農民的前景是不錯的,作為新農民眼光更要長遠?!编崉偕f自己過去養過河田雞和烏龜,但都是“單打獨斗”,屬于傳統農民的做法,這次培訓不僅讓他學到了技術,還找到了不少“同行”。嘗到甜頭的鄭勝生,不僅準備擴大仿生態靈芝的種植規模,還準備成立合作社?!俺闪⒑献魃?,讓大家聯合起來種植仿生態靈芝,一起合力將仿生態靈芝打造成永定的一個新品牌”。 像鄭勝生這樣通過培訓轉化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在永定不在少數。 展身手,當好新農人 “植物和人一樣,營養不良就會面黃肌瘦。那個長了黃葉的鐵皮石斛,明顯是缺少肥料跟水分。”說這話的是2011年畢業的大學生李生水,他不僅是湖山鄉涌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更是新型職業農民中的佼佼者。11月2日,記者來到李生水的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參觀種在樹上的鐵皮石斛。“鐵皮石斛品質好不好,主要看石斛多醣跟石斛堿的含量,這里種植的鐵皮石斛拿去檢測,兩種物質的含量比大棚種植的高出60%。” “這里養了上萬只石蛙,都是用山泉水養殖,然后喂養黃粉蟲?!痹诶钌氖莛B殖基地,雖然石蛙已經進入冬眠狀態,但是李生水卻是激情澎湃。 “要做新型職業農民,首先得成為農民,為此,我花了近三年時間去掌握種養技術,去學做農民。”大學畢業后,李生水不顧家人的反對,放棄了城市的機遇,回到家鄉學做農民。結合家鄉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李生水開啟了虎尾輪、鐵皮石斛等中草藥的種植和石蛙、黃粉蟲、山羊等的養殖之路,打造了從“零起點”到105畝,再到660畝的大型種養基地,并用短短三年的時間,實現了幾萬元到400多萬元的快速升值。李生水說,如今,公司正在有序推進建設以休閑養生、生態食材、林下經濟以及加工配送等為一體的福建涌源生態農業觀光園項目,“我一定要讓農村的人知道,大山一樣能種出財富”。 “新型職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素質比較高,生產技術比較專業?!庇蓝▍^農業局副局長巫煌星表示,通過培訓,不少農民由傳統農民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并且能夠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創新特色、提高產品質量上下功夫,擴大有效供給,走出一條現代農業的綠色發展之路。(福建日報記者 闕小琴 通訊員 劉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