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仙游縣楓亭鎮九社村的莆田市堅強縫制設備公司,林秀椿父子三人正在研究“物聯切帶機”。這家小作坊式的企業,擁有專利30項,造出的一臺臺先進適用的縫制機器,暢銷國內外,成功走出一條小企業的“創業、創新、創造”之路。 機修工轉型搞發明 約800平方米的簡易鐵皮房內,整齊擺放著數十臺新設備?!斑@是我們新推出的新型超聲波切帶機,可根據需要把皮革、布料裁切成各種形狀,正在申請專利?!绷中愦徽f。 因父親是裁縫師傅,林秀椿從小就對各種縫制機械十分好奇。長大后,進服裝廠當了名機械維修工,終日與各種縫制機器為伴,逐漸成為行業中的老師傅。 2000年,看準莆田鞋業大發展之機,他辭職開起維修店,一邊接活,一邊收徒。在眾多弟子中,也包括自己的兩個兒子。 長期和機器打交道,他越來越感到手中的切帶機存在不少缺陷。“功能較單一,只能切斷,不能加工成各種樣式,還需人工修剪。另外,老切帶機損耗大,維修成本高。我就想,能不能發明一種好用的切帶機來解決這些問題?!?/p> 從一名機修工轉型搞研發,并不容易。第一批產品拿到鞋廠推廣時,由于與制鞋所需的規格有差距,從模具到材料一下報廢了十幾萬元。琢磨了整整二年,通過不斷改進,他終于制造出第一臺穩定可靠的新型切帶機,可以把織帶裁切成圓形、錐形等。 2011年,林秀椿在家鄉創辦堅強縫制設備有限公司,把發明成果變成創業項目。生產的切帶機優勢突出,不但能加工的款式多,而且不容易壞,使用壽命長,價格也便宜。新產品在省內和溫州、義烏、廣州等地頗受歡迎,還遠銷印度與越南,每年銷售量達數百臺。 小作坊變身高新技術企業 “做企業,就要想別人沒有考慮過的問題?!边@是林秀椿常對兒子們說的話。 他發現,鞋企一般購買10多臺切帶機就夠了,但對裁切刀的需求源源不斷,一年要買幾十套。他們研發出幾十款用途不同的新式裁切刀,形成機器與刀具并駕齊驅的局面。 父子三人走訪全國各地的工廠,分析市場后發現,機器操作便利化、功能多元化是關鍵。于是,在第一代機器熱銷的同時,又啟動第二代產品的研發。 第二代產品的目標是提高裁切原料的長度和寬度,并增加款式,而這給機器的驅動技術帶來了新挑戰。“開始,我們沿用的是傳統的鏈條驅動技術,試驗幾個月,裁切誤差一直在3%左右,眼看就要到交貨時間,急得我幾夜睡不著。后來,終于找到驅動技術的短板,把鏈條驅動變更為更精準的同步輪帶驅動。”林秀椿說。 這款產品還具備切出流蘇的功能,帶動全國鞋服市場流蘇風行一時。2015年,一度賣得斷貨,客戶上門坐等,做一臺提一臺?!敖衲?,我們又研發能切出流蘇尾帶心形等花樣的機器,準備找一個大客戶再正式推出。”林秀椿說。 根據市場和客戶個性化需求,他們又迅速開發出圓角切帶機、超聲波切帶機、滾切花邊機器等。國內生產蕾絲船襪用的布料都是長樂出產的花邊,經裁縫成品,此前切割花邊都是用激光切割,他們的滾切花邊機器,效率比激光高兩倍以上。僅此項技術改革,他們又申請船襪行業的多項專利:船襪下料機、船襪下料定位器、繃縫機縫合船襪等。 多年來,企業共獲得30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外觀設計專利12項。這家小企業,連續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等稱號。目前,又有新型超聲波切帶機、超聲波模具花輪、快速抽條機等8項專利已提交申請。 從機械制造到智能制造 小小切帶機,激發了林秀椿創業創新的激情?!?·18”,給了他成就夢想的機遇。 2011年,他帶著開發出的第一臺機械切帶機參加“6·18”展會后,福州倉山區和福清一些專門生產“人字拖”的鞋廠紛紛上門來購買。“原來兩條關鍵的鞋帶要靠人工剪,我們的切帶機可自動裁切,大受歡迎?!彼f。 從此,他成了這個科技成果交易會的常客,不僅為產品找到廣闊的銷路,而且還在與智能型企業的對接中,實現由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我很想開發一種智能型設備,采用電腦自動化控制、機電一體化、傳感、智能控制等技術,提高機器的利用率和實現個性化生產。但是,我們在機械方面有經驗,對電控卻是外行。”他說。 2015年,他與專門研發生產電腦繡電腦控制系統的福州天虹電腦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對接,合作開發出第三代產品電腦切帶機。 2016年“6·18”,他又與福州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簽下項目合作協議,共同開發第四代“物聯切帶機”。采用傳感器、無線通信及自動化控制等技術,實現遠程對設備的實時監控、智能管理、數據傳輸等功能?!靶麻_發產品還增加語音播報功能,可實時播報工作情況和故障情況,真正實現信息化和物聯化?!?/p> 熟能生巧,在掌握電腦智能化技術應用后,父子三人利用電腦控制技術再次開發出超聲波滾切機,這款機器可實現切割和沖孔一次性完成,并可為用戶個性化定制各種花樣刀具,切出所需的各種形狀花樣。首臺樣機在今年“6·18”展會上正式推出,目前已成功售出多臺。 比起第一代產品每臺只賣2800元,這臺智能超聲波滾切機售價達3.08萬元,使企業一舉邁入行業高端領域,林秀椿的又一個夢想正成為現實。(記者 王永珍 卞軍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