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宜一行走訪中央紅軍村——永安小陶石峰村,向紅軍墓敬獻鮮花。 參觀永安洪田馬洪村紅軍標語博物館。 永安書法家向周秉宜老師贈送書法作品。 有一種精神,從血雨腥風中走來,在歷史的長河里,沉淀為中華兒女無私奉獻的意志;有一種家風,從風云激蕩中突圍,在文化的長廊里,凝聚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結晶。 對于國家而言,這種紅色精神彌足珍貴;對于家族來說,這種革命家風堪稱瑰寶。12月21日至23日,周恩來總理的侄女周秉宜、侄女婿任長安,在永安市與當地文化工作者一道,觀摩紅色文化遺址,感悟周總理的家風,研討紅色精神傳承。 周秉宜到訪的緣由 周秉宜是周恩來總理胞弟周恩壽的三女兒,現為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研究會常務理事。她的愛人任長安,現為《中國智庫網》顧問。 周秉宜自小跟隨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在中南海西花廳生活,前后將近20年。如今,她主要在家中潛心研究周家家族史和周總理對“封建家庭”的革命實踐,除必要的實地考察、調研外,極少在公開場合露面。此次,應永安市燕城愛心協會會長萬曲的邀約,她和愛人一起來到永安市,講述周總理的家風,考察、調研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據萬曲介紹,周總理的生母名叫萬冬兒,祖籍是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向塘鎮合熂村,而萬曲也出生在合熂村。許多年前,合熂村的萬家人,為了修族譜,找到了定居于江蘇省揚州市的萬競成,并從他珍藏的族譜上得知,周總理竟是萬競成的表哥。2015年8月,周秉宜和愛人任長安一起到合熂村的萬氏宗祠祭祖時,結識了萬曲。 周秉宜從萬曲那里得知,2005年5月15日,永安市燕城愛心協會成立,10多年來,持續開展助殘助老、助學助病、愛心支教、美化環境、捐書捐衣等志愿服務活動,使困難群眾真切感受到民間普通人群的關愛,緩解了痛苦和壓力,重拾起生活的信心。在周秉宜看來,這種文明善舉,正是對紅色文化中無私奉獻精神的一種詮釋,是契合新時代下紅色精神傳承的具體行動。 周恩來與三明之緣 周總理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 在三明這塊紅土地上,也留下了周恩來的戰斗足跡。1932年10月,為粉碎國民黨軍的第四次“圍剿”,紅一方面軍發起建黎泰戰役,連克建寧、黎川、泰寧3座縣城,10月18日,紅軍攻克建寧,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率紅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中革軍委進駐建寧,周恩來、王稼祥率總政治部駐在建寧縣城縣衙小白樓辦公,樓上東側前部大間為周恩來的辦公室兼臥室。12月底前往黎川。1933年7月中旬,周恩來、朱德由江西重返建寧,指揮東方軍在寧清歸作戰,8月18日,到泰寧指揮東方軍在將樂、沙縣、順昌等地作戰。10月還在泰寧倡導開展城市“清潔衛生周”運動,帶領總部工作人員、紅軍醫院的醫生、護士及城區群眾共數百人上街打掃街道,疏通溝渠。11月,在建寧主持召開部分紅軍領導干部政治工作會議,并與葉劍英、彭德懷、楊尚昆、張純清、劉伯堅、李克農、滕代遠、袁國平合影留念。12月12日,閩贛省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建寧文廟召開,周恩來為大會作政治報告。1934年1月4日,周恩來回到瑞金。 綜合永安市地方黨史研究者的觀點,關于周總理與“永安”的緣份,現今大致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和“永安”之名的緣份。據史料記載,1931年4月下旬,由于中共黨內負責情報保衛工作的顧順章被捕后叛變,導致黨的中央機關面臨巨大災難。這年5月的一天夜里,周恩來、鄧穎超夫婦緊急撤到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1953弄的永安里44號避難。2014年,永安里44號,作為周總理在滬早期革命活動舊址,被確定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而在永安里這條弄堂內,還有一處住所,曾是中共六大后中央秘書處文書科設立的一個文件閱讀處,周恩來、李立三、項英、彭湃等人,都曾到那兒閱讀文件,指導工作。 第二種是和“永安”之地的緣份。1934年7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聯合發布了《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除毛澤東、朱德外,時任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周恩來、王稼穡(即王稼祥)也具名簽發了這份宣言。據《永安革命斗爭回憶錄》的記載,1934年7月間,為落實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紅九軍團為護送紅七軍團“北上抗日先遣隊”過閩江,曾途經永安城周邊的幾個鄉鎮。 第三種是和“永安”之人的緣份。位于永安市洪田鎮馬洪村的逢源堂,最早是廖氏祖屋,1934年8月,紅十五師(少共國際師)進入永安洪田,將師指揮部設于此?,F今,這里還完好地保存著200多條紅軍的標語、漫畫。其中,在逢源堂正門內的大廳右側墻壁上,還留有一條“共產黨十大政綱”的宣傳標語。這“十大政綱”是在中共六大上通過的。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周恩來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秘書長兼組織部長,為貫徹落實中共六大會議精神,做了大量工作。而那條保存下來的紅軍標語,則是紅軍在當地宣傳貫徹中共六大會議精神的真實寫照。在那個時代,為保留下這些紅軍標語,當地群眾付出了很大代價。 革命家風歷久彌新 在與永安市文化工作者座談時,周秉宜深情回顧了在周總理身邊的生活,與大家一同感悟周總理的革命家風。 “總理對我的教育,就是要讓我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敝鼙苏f,周總理不光對她是這么要求的,對所有周家人都是這樣要求的。周秉宜還記得,周總理曾對她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周家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封建家庭有很多壞東西,而我就是要帶領你們投身無產階級,走一條革命的道路”。也正因此,“總理要求我們老老實實做個普通百姓,所以周家人打小就沒有所謂干部子弟的優越感,從來就沒有。”周秉宜說。 “從記事開始,諸如‘你們小孩子沒有為人民做過貢獻,沒有資格坐公家的車’之類的教誨就不絕于耳,總理和七媽自然是關愛我們的,但這份愛,也是嚴格的?!敝鼙苏f,在西花廳生活的孩子們,必須守規矩。主要的規矩有:不能喧鬧,必須保持絕對安靜;周總理和秘書們的辦公室不能隨便進,不能享有領導干部子女特殊待遇;不該看的不看,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說的不說。 西花廳的保密規定十分嚴格,對待小孩也不放松。周秉宜回憶,一天晚上她正和伯母在客廳聊天。這時,周總理的保健醫生進來,請鄧穎超審看總理的保健食譜。鄧穎超馬上停止了同周秉宜的談話,并請醫生到她書房去談。后來,周秉宜才知道,一般周總理的餐飯都是西花廳的廚房來做,保健醫生開具食譜,多半與周總理的身體微恙有關,而那是絕對需要保密的。 周秉宜說:“作為孩子,最大的‘特權’就是,在我七媽(鄧穎超)的允許下,可以走到總理辦公室的門口,給他遞個紙條,提醒他休息片刻?!卑粗芸偫淼囊幎?,家里的小孩子上了小學,就不能再在西花廳吃飯,必須去吃大食堂。周秉宜記得,她上小學的那年9月,總理的衛士長發給她一個搪瓷缸、一把勺子,給了她兩毛錢,讓她和哥哥一起到國務院第三大食堂打飯吃。從那以后,除了家里來了重要的客人外,無論刮風下雨,她都是到大食堂打飯吃。 “放學后,有空的衛士叔叔,會租一輛三輪自行車來接我們,租金是由‘七媽’支付的。要是沒人接,我們就自己坐公交車回家。偶爾,我們還會花上幾個小時,走路回家,把省下的錢,用來買糖吃。”周秉宜笑著說,“周總理從不干涉他人的決定,他只給人講清楚道理,然后讓人自己選擇,所以我從小就養成了自主選擇的習慣。” 據周秉宜回憶,1964年,周總理專門以開會的形式,跟周家第二代年青人講家史。在教育子侄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上,周恩來首先念念不忘的是要孩子們扎根基層,去做工人、農民,去當兵,做一個普通勞動者。當國家需要的時候,他們還要積極響應國家的召喚,起模范帶頭作用。果然,在周總理夫婦的動員下,子侄們紛紛投身農村、軍營和工廠,為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貢獻青春和汗水。 家風建設,要見紅色精神 此行,周秉宜與愛人任長安,先后到永安市小陶鎮石峰村、洪田鎮馬洪村,考察了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工作。 在小陶鎮石峰村,他們走訪了小陶戰斗遺址紅軍紀念亭、北上抗日先遣隊石峰村駐扎點瓦窯頭厝、石峰紀念館等地,被當地人對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行為所感動。周秉宜還在石峰紀念館大廳的留言簿上寫下了“永遠的紅軍”的簽名。 在洪田鎮馬洪村,他們參觀了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這里主要依托少共國際師指揮部舊址“逢源堂”和紅軍醫院舊址“作求堂”內原有的紅軍標語的基礎上,設置了8個展廳、7個主題來進行布展,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工農紅軍的革命綱領,以及同人民群眾割舍不斷的血脈情感。 周秉宜說:“保護紅色文化遺址,可以讓后人接受紅色精神的教育,同時再把這種紅色精神的教育,貫穿到我們的家風建設中,就能讓這種寶貴的紅色精神代代相傳。”(記者 彭峰 三明日報永安記者站 魏興谷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