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多年停滯后,香港5日重啟大型填海造地工程,以緩解土地房屋供應壓力。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將填海開拓130公頃土地,相當于約6個維多利亞公園。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啟動儀式上說,東涌新市鎮擴展是繼2003年將軍澳及東涌最后一期發展之后,首個填海造地的新市鎮計劃,標志著政府全力增加土地供應的決心。 未來這片土地上將建設4.9萬個住宅單位,其中超過6成將是公營房屋,可容納14.4萬人口,并創造4萬個就業機會,整項擴展計劃在2030年完工,并于2023至2024年遷入首批人口。 陳茂波表示,在規劃東涌新市鎮擴展的過程中,特區政府非常重視生態保護。工程采取了環保的非浚挖方式填海造地,也是首個使用“深層水泥拌合法”的政府工務工程,以減少施工對水質的影響。此外,東涌東填海也是首個引入生態海岸線設計的填海工程,有助改善海岸生態系統,提高生物多樣性。 陳茂波4日發表網志時形容,以后東涌東的海邊將有“生態海岸線”,放眼望去將不只是水泥建造的人工海堤,而是由紅樹林、蠔籃、生態磚組成的海岸線,海洋生物可在此形成潮汐生態系統,居民可享景色優美的公眾空間。 據政府數據,香港約有350萬人居于新市鎮,占香港人口近一半。 陳茂波表示,這是香港土地供應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新市鎮的發展讓香港人大幅突破了土地不足的限制,讓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安居樂業,某種程度上也成就了香港過去高速成長的故事。 荃灣、屯門、沙田、大埔、元朗、粉嶺/上水等6個新市鎮發展于上世紀70年代,天水圍、將軍澳和東涌發展于上世紀80、90年代,而2000年后再無新市鎮落成。其中,東涌新市鎮建設因亞洲金融風暴等因素,大幅收縮規模。這些新市鎮,不少都由填海所得,對解決市民住房問題起了關鍵作用。 他說,事實上,填海造地在香港已有百余年歷史,受地理限制,這是香港增加土地供應、推動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香港填海造地工作近10年放慢速度。2000年至2015年,香港通過填海產生的土地共690公頃(即平均每年約40公頃),遠少于1985年至2000年的3000公頃(即平均每年約200公頃),減幅近8成。 非營利組織團結香港基金近年來多次建議政府重啟大型填海計劃。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干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表示,長久以來,填海與香港發展密不可分。它不單是新市鎮發展的核心元素,也是公私營房屋的重要土地來源。只是近年填海工程幾近停頓,嚴重落后于鄰近城市。而且,以往填海所得可供出售的住宅地皮,也快耗盡。為確保土地供應的持續與穩定,長遠建立土地儲備,基金會建議政府重啟大型填海計劃,并提出多個填海選址。(新華社香港記者 戰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