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2月17日電 題:龍獅飛騰迎新春——走近香港舞龍舞獅隊 新華社記者 周雪婷 年過六旬的夏德建用有力的雙臂一次次地將十幾歲的少年舉過頭頂,少年在最高處的時候合并雙腿,發出響亮的聲音。這是舞龍舞獅基礎訓練最關鍵的一步,獅頭在那時,要一躍而起,將舞龍舞獅表演的氣氛推向高潮。 夏德建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龍獅團——夏氏龍獅團的經營者,他從4歲就開始接觸舞龍舞獅,是夏氏龍獅團的第四代傳人。春節期間,他的龍獅團奔忙在各個場地進行表演,但他還是抽出時間幫助學校龍獅團訓練,教導學生基本的動作和配合。 記者在香港勞工子弟學校的學生活動室看到正在訓練的龍獅隊,他們被分為樂器組和醒獅組。接受訓練的學生穿著黃色和紫色相間的華服、黑色的布鞋,即使是平常的訓練,他們也“全副武裝”。有人在訓練基本功,如壓腿、負重彈跳、舉高等;有人在學習舞獅的基本武術動作,如前后擺動、騰挪等;還有人配合著獅子的動作在敲鼓和打鑼。 教練夏德建在一旁指導學生練習“舉起”的動作。看著年紀大的學生舉起年紀小的學生還有些顫抖,夏德建就告訴他們應如何扎穩馬步,在接起一個人時如何發力才能舉得更高。隨著夏德建有節奏地喊出一聲聲“扎穩,起”,一個個學生被舉過2米。 看著學生訓練的情形,夏德建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舞龍舞獅的景象:他從獅頭中的縫隙里看到周圍人山人海的歡呼,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舞獅的魅力。 幾十年來,從龍獅團的表演者到龍獅團的經營者,夏德建每一年的節日都在和“獅子”度過。尤其是萬家團圓的農歷新年,他更是和團隊為香港增添了許多熱鬧的節日氣氛。 夏德建說,香港地少人多,建筑物密集,所以春節期間不允許燃放爆竹。但香港人新年圖個熱鬧喜慶,舞龍舞獅從上世紀起就成了春節的固定節目。“有人說,聽不到舞龍舞獅的鑼鼓聲,就好像沒有在過年。我覺得是這個道理。”夏德建的龍獅團每年都在大年初一11時8分的“吉時”,準時開始“一龍八獅”的表演。 每年到香港觀看舞龍舞獅的表演,也成為不少游客的必游項目。內地游客王女士去年農歷新年第一次在香港看到舞龍舞獅表演,她感到很驚奇。她說,本來以為香港過春節時年味不濃,而聽到熟悉的鑼鼓聲,看到紅黃相間的龍獅、色彩鮮艷的絨毛和滾圓靈動的眼睛,就讓她立刻感受到中國年的味道。 隨著舞龍舞獅在香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花樣和“玩法”也被引入。夏德建說,香港舞龍舞獅開始只是簡單的“一龍兩獅”的表演。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梅花樁”等跳躍項目,長長的龍獅隊要在高低不一的木樁上跳躍而過。近年更是越跳越高,一般的梅花樁有3米高,上面再疊兩個人,總高度超過5米。 舞龍舞獅在香港已不僅是表演項目,近年來還越來越多地走入學校和社區,成為市民強身健體的運動。夏德建就是推廣者之一,他將舞龍舞獅培訓分為“七色階梯”的等級制度,初學者需要學習“基礎獅子形態”和鼓樂,之后可按個人興趣選擇學舞獅頭、獅尾、上梅花樁和打鼓等不同項目。 正在勞工子弟學校讀高中的李霆謙是夏德建的徒弟,他擔任學校龍獅隊“獅頭”的角色已兩年有余。戴著眼鏡、看起來文靜而靦腆的李霆謙套上獅頭后就立刻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舉著獅頭跟著音樂有力地上下擺動,中間還要通過獅頭里的“機關”控制獅子嘴巴的開張。目前李霆謙還在學習上梅花樁的技巧,這一切他都應對得宜。 說起喜歡舞龍舞獅的原因,李霆謙說,有一次春節看人舞龍舞獅,覺得控制獅頭的人“好勁”(好厲害),就想自己也去學習。加入龍獅團以后,他在這里感受到更多的東西,比如同伴之間的團結、與音樂的配合和帶領全隊一起舞動的“責任感”。 夏德建說,舞龍舞獅是中國傳承已久的節慶文化,陪伴了中國人無數個春節和節慶。與龍獅伴隨一生,他希望通過龍獅不僅傳遞快樂和喜慶,更將中國人“尊師重道”“天地和諧”的傳統文化理念傳遞下去。他更希望這項歷久彌新的技藝可以代代相傳,讓中國龍獅隊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這門藝術的獨特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