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法維護農民工的勞動報酬權益,事關農民工的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穩定。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治欠保支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勞務實名管理,推行工程款與工資分賬管理,實行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制度,一大批保障措施陸續落地,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備的討薪制度通道。 欠薪投訴案件數量連續3年下降 不管是工地里的工人,還是工廠中的藍領,或者寫字樓內的白領,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欠薪。 2月12日,記者從市人社局勞動保障監察支隊了解到,2017年全市共受理農民工工資拖欠類投訴、舉報案件189起(比去年同期下降50.9%),其中協調處理129件,立案處理60件,為701名勞動者追討被拖欠工資825萬元,向司法機關移送拒不支付工資報酬案件6件,涉及勞動者161人、欠薪金額205萬元。全市農民工工資發放情況總體平穩、可控,農民工欠薪投訴、舉報案件數量連續3年下降。 “總的來看呈現‘兩降一升’的趨勢,兩降是指案件數量和涉案人數下降,一升則是指結案率上升。”市勞動保障監察支隊長林淑惠介紹說。 雖然我市農民工欠薪投訴、舉報案件數量總體下降,但依然存在部分施工企業低價中標、項目變更大、支付不規范、墊資施工引發拖欠工資等問題。 “因用工管理不到位,導致在工程計量、計價、變更等方面產生工程糾紛時,個別承包商便慫恿、鼓動工人以討薪的名義,去幫助其解決工程糾紛問題。這是近年來農民工討薪現象的一個顯著特點,且比重逐年提升。”對此,林淑惠呼吁廣大勞動者,應依法理性地表達當事人的合法訴求。 大力創建“無欠薪項目部” 2017年以來,我市先后制定出臺《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實施意見》《龍巖市治欠保支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建立勞動保障誠信評價體系、解決企業工資拖欠問題局際聯席會議機制、企業工資保證金制度、勞動保障監察執法與司法聯動機制,應急處置能力有新提升。大力推動“無欠薪項目部”創建工作向各縣(市、區)延伸,各行業主管部門督促用人單位配備勞資專管員,建立職工花名冊,實行勞動用工實名制度管理,落實按月足額支付工資規定,建立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管理制度。 總體分析,“無欠薪項目部”有三大亮點:一是實名制管理;二是工資款與工程款分賬管理,避免因工程款的拖欠影響工資發放;三是實名發放工資,不得將工資交由“包工頭”代發,由施工項目部統一發放。 建立企業工資保證金制度,企業在開工前按資質繳納相應的保證金,當發生欠薪現象時,可啟用保證金發放工資。嚴格落實用工企業承擔直接清償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主體責任,在工程建設領域,建設單位或施工總承包企業將工程違法發包、轉包或違法分包致使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要求建設單位或施工總承包企業依法承擔清償責任。在住建、交通、水利、鐵路等行業落實農民工工資保證金,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落實工資保證金項目63個,共收取保證金5235萬元。 此外,各級政府設立保障金,當因欠薪發生群體性事件時,用于保障農民工返鄉的必要生活費和路費。其中,市級財政配套200萬元,縣級財政配套100萬元。 設立企業欠薪“黑名單” 推動勞動保障監察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無縫銜接,加強主動監察,督促用人單位支付勞動報酬。及時受理欠薪投訴舉報,查處欠薪案件,嚴厲打擊惡意欠薪行為。同時,對涉嫌惡意欠薪犯罪主體認定、證據認定、移送程序上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確保“快速通道”走得更通暢、更快捷。 加強解決農民工欠薪問題部門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重點審查評價150家勞動密集型用工企業。加大對建設施工領域用工企業工資支付監管,對發生欠薪的企業列入“黑名單”,限制招投標。及時向社會公布有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的6家企業,向解決企業工資拖欠問題局際聯席會議有關成員單位及人民銀行通報工資支付失信企業情況,提高企業違法成本,營造依法用工的良好氛圍。 此外,以治理工程建設領域欠薪為重點,開展“政策宣講進園區、企業、工地、社區”系列活動,落實“雙隨機”檢查、日常巡查和專項督查等執法檢查。按照全省關于開展解決企業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的通知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分別采取督查縣(市、區)工作情況,聯合檢查市本級項目等措施,把招用農民工較多的房建市政工程、高速公路、鐵路在建施工單位和加工制造、餐飲服務等勞動密集型用人單位列為專項檢查的重點,共組織926戶用人單位開展自查自糾,涉及職工6.2萬人;檢查企業687戶次,查處欠薪案件19件,為186名勞動者追發工資107萬元。 □ 記者 羅玉文 劉菲菲 通訊員 邱小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