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已近尾聲,而一波旅游熱浪卻仍在云霄縣海拔最高的村落白石村延續。2月24日清晨,白石村早早地被一抹甜蜜的“金色”喚醒,村民們或在自家果園里采收金柑,或忙著與慕“柑”而來的水果批發商議價,抑或是熱情招待遠道而來的觀光采摘客。 “‘金’字好彩頭,味甜品相佳,大家都來嘗嘗白石金柑,這可是春節走親訪友的搶手貨呢!”剛在自家林地里忙完采收金柑工作的村民莊義發,熱情地向觀光客打起廣告。在他身后,數十筐堆得如小山高的金柑賣出了一斤4元的高收購價。 而在數年前,眼前熱鬧繁忙的產銷旺景卻是莊義發想都不敢想的事。上世紀80年代初,白石村約三分之一的人口相繼加入“種柑大軍”,種植面積達到300畝。高海拔、溫差大、水質好、富硒土壤等地理優勢,造就白石金柑口感清甜、肉質細膩、外皮金黃的絕佳品質以及畝產1800斤的高產量。但偏偏“成也環境,敗也環境”,地理位置偏遠、道路交通不便,讓金柑“種在深閨人未知”,價格一度跌至幾毛錢。 “以前,村里到處都是土路,一到雨季,通往果林的山路泥濘難行,沿途還時常發生滑坡等災害;即便等到晴天采收了果子,出村進城去賣也要花數把個鐘頭,一來二去,縱然金柑再好、再甜,也沒人收、沒人管、沒有好價錢,成了爛在地里的‘賤果’。”面對傳統種植業的慘淡前景,從父輩手里繼承金柑林的莊義發,當年不得不丟棄鋤頭,背負一家六口的生計外出務工。可是,打工收入不穩定,加之父母的醫藥費和子女的學費,莊義發戴上了貧窮的帽子,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就在莊義發輾轉在他鄉辛苦打拼的幾年間,家鄉白石也在努力蛻變。 2016年,總投資1289萬元的道路建設項目,正式拉開了白石金柑“提價史”的序幕。相繼竣工投用的圓白線道路拓寬、白石至橫山自然村道路硬化、橫山至大茂山路基及路面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白石村的“金果果”鋪就通向城區市場的“銀紐帶”。同時,村里通過向上爭取資金500萬,火熱啟動機耕路建設項目;鋪路、挖渠,平坦的水泥路一直通向金柑林,水果批發商們驅車前來,到家門口收金柑。“路好走了,藏在村里的金疙瘩才能運得出、賣得了!”白石村村書記林鎮安這樣說道。 金柑賣得了,還得賣得俏。在云霄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扶持下,火田鎮依托白石村大茂山豐富的古茶樹等農業資源,大力推行“農業+旅游”“農業+品牌”。一方面,總投資5000萬元的大茂山生態旅游項目和總投資1.5億元的白石古茶樹群落觀光園,整村容、建景點、全配套,融合了“古茶元素”和“田園趣味”的生態游路線為白石村聚名氣、引人氣。值得一提的是,近階段白石金柑還申請注冊“火田金柑”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名號”更加響當當,身價水漲船高。 如今,前來白石村呷茶品果的游客日均達有400余人,白石金柑、白石老酒、茶葉等農特產品銷售供不應求,價格持續走俏;高山農家菜館座無虛席。看到家鄉變化的“莊義發們”重回柑林,重拾鋤頭,種起了“致富果”。金色再一次重煥生機,如斑斑星火懸掛枝頭,點綴著白石的青山綠林,紛至沓來的游客不僅能暢游金柑林,看美景、忙采摘,還能讓味蕾添上一劑白石獨有的甜味。 “我家種了7畝的金柑樹,每棵能結600斤左右的果,按收購價每斤4元來算,我這一季能凈掙3萬來塊,農閑時到附近的農家樂務工,還能月入1200元左右呢!”看著滿山的金色,脫貧摘帽的莊義發喜滋滋地算著幸福賬。在金果果的帶動下,去年年底,白石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告別窮日子,奔向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