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羅區萬安鎮的竹林。 新羅區現有竹林面積60萬畝,15個鎮170個行政村均有竹林分布。2017年年產竹材2450萬根,產鮮筍6.705萬噸。近年來,新羅區以科技為支撐,積極引導竹農擴大生產規模,幫助企業做活“竹文章”,延伸竹產業鏈,做強做大竹產業,把一根小小的竹子做成了潛力巨大的“生態”、“綠色”產業。 實施“3+1”提優項目 做大做強產業基地 “加強筍竹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建設基礎,才能確保高產、高效。”11日,新羅區林業局副局長陳遠征說,基于這樣的認識,該區出臺了加快筍竹產業發展的意見,實施“3+1”毛竹林提優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分別為革命基點村毛竹豐產示范片項目、省級現代竹業重點鄉鎮項目、市級竹業發展項目及竹業扶貧項目。幾年來,先后在全區12個鎮60個村,共完成竹林撫育施肥23342畝、建設竹山灌溉蓄水池3560.8立方米、新建筍干烤房14座、培訓竹農1590人次,扶持2家竹鄉人家建設、扶持竹文化長廊建設1處。 筍竹基地的蓬勃發展,不僅給新羅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許多貧困農戶也為此搭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在萬安鎮石城村的千畝筍竹基地中,該基地負責人張建華表示,2010年,他在當地流轉1000畝土地種植竹筍。自從區里把竹業扶貧項目作為助推全區脫貧攻堅戰役,幫助貧困戶和重點村農戶增加收入,推進竹產業發展的重要措施后,基地共吸納20多位貧困農戶來前務工?!柏毨舻交赝诙S和春筍,基地負責收購,賣筍的收益各半?!?張建華介紹,僅這兩項,每人每年至少有3000元的收入。 截至目前,該區完成34貧困村近200戶貧困戶竹林施肥6100多畝,新建筍干烤房10座,新建竹山蓄水池1處20立方米,投入資金67.3萬元,完成“雨露計劃”培訓12期,培訓竹農420人次。 推進“精深加工” 筍竹“破繭成蝶” “長期以來,竹農‘重竹輕筍’,僅靠賣竹子,一畝竹林年收入只有300元左右?!标愡h征告訴筆者,對此,該區按照省、市要求,全面推進竹材(筍)精深加工示范縣項目,區里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全面提升竹產業精深加工水平,促進產業升級,推進節能減排,提高產品產量質量,形成區域特色。 在小池鎮培斜村,該區通過指導群眾利用政策優惠、技術創新,培養竹業市場,使這個遠近聞名的竹席之鄉長盛不衰。培斜村新建標準廠房20000平方米,不斷促進竹制品產業的規?;l展,并申請注冊了“天然牌”商標。為對竹席產業進行更新換代和擴大再生產,村黨支部組織投入資金380多萬元新上竹簾生產項目,進行壓布機試產,帶動100家農戶裝配了100臺編織機,形成全年生產竹席100多萬床的規模。如今,村里的竹席產品不僅銷往全國各地,而且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竹制品年產值達2億多元,吸引外地就業人員1000多人。 得益于福建省林業廳“筍竹精深加工示范縣項目”在龍巖的實施,2016年7月,龍巖竹產業展示展銷館在培斜村順利建成并開館,為新羅區筍竹產品提供了一個對外展示展銷的平臺。 近年來,新羅區先后投入600萬元,突出抓好筍竹制品精深加工,不斷加快技術改造,加大科技創新,大力培育竹業加工龍頭企業,推進筍竹制品加工規?;?、集約化發展,全面提升竹產業發展水平。目前,全區竹制品涵蓋竹原纖維床芯板、竹制活性炭、竹涼席、竹牙簽、筍制品、竹聯、竹字畫等十多種產品,涌現出丹海新材料、榮華炭素、中洋、中竹竹制品等一批竹制品加工優勢企業,2017年全區實現竹業總產值15.6億元,比增13%。 把控“第一道防線” 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樣,在深受群眾喜愛的筍食品安全問題也引起了關注。“作為竹產業主管部門,我們注重從源頭上把控,守住第一道防線,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标愡h征表示。 為此,去年來,新羅區成立創建國家級筍加工特優區工作領導小組,指導筍竹產業發展的實施,著手制定鮮筍農殘檢測和筍用林基地土壤安全檢測的相關工作方案,下一步將建立鮮筍源頭溯源管理體系,開展相關檢測工作,以掌握全區鮮筍的質量安全狀況,為鮮筍基地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此外,該區還在紅坊水庫周邊嶺背村和紅坊鎮林場的等竹林邊設置“保護水源安全 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的宣傳牌,向水庫周邊群眾宣傳水源保護的重要性。同時,開展了對水源地周邊竹筍的農殘檢測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