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水下機器人,可以代替人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是開發海洋的重要工具。 目前,國內外開發的水下機器人,大多屬于能潛水3000米以上特別是6000米以上的大型產品,數量少、價格高。潛水300米左右的小型水下機器人,因為技術門檻高,鮮有人嘗試生產。然而,水下300米區域,卻是對海洋裝備需求最旺盛的地方。 2015年,創業者蘇芃帶領課題組開始科研。他聯合多所專業院校,自主開發了“海棠”和“大魚”兩款能在海洋水下300米工作的小型水下機器人,填補市場空白—— 蘇芃(左一)與團隊正在探討第五代水下機器人相關方案 東南網3月14日訊(本網記者 林先昌)這段時間,蘇芃有點忙,他要在廈門、石獅、福州三地來回奔波。 在廈門,蘇芃的水下機器人研發進行得如火如荼,有基金公司正打算對其公司注資近千萬;在石獅,當地政府部門計劃與他合作,建設水下機器人生產、示范基地;在福州,中國南海科考隊再次邀請他們奔赴南海考察,需要做好臨行前相關工作。 蘇芃喜歡這種忙碌,他認為,創業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忙碌能夠讓人生成長得更快。 離崗創業,自主研發水下機器人 蘇芃原本是一名媒體從業者,后進入省海洋漁業廳從事影像處理相關工作,涉及我省沿海水下水文勘探、水下預報、涵道勘測等。工作期間,他開始鉆研水下成像等技術。 “那時國內市場先進的水下勘探設備較少,尤其缺少一款能夠集合水下定位、水下感知、水下能源、水下通訊等功能的產品。”蘇芃對記者說。 沒有好設備,為什么不自主研發水下機器人?有了這個念頭之后,蘇芃開始在工作之余遠赴美國西海岸硅谷、圣地亞哥等地考察水下智能裝備的發展。 2015年,為鼓勵國有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我省出臺了《關于支持國有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保留人事(勞動)關系離崗創業的實施意見》。 蘇芃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于是向單位提交了離崗創業申請。蘇芃告訴記者,從遞交申請到獲批,中間有幾個月時間。就在這短短的幾個月里,蘇芃完成了組團隊、找產地、尋合作商等工作,福建海圖智能科技公司由此誕生。 “創業需要有內在基因,在體制內或許會更舒適些,但這不是我想要的。”蘇芃說,創業好比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市場考察、方案論證等都要在創業前要做好。 蘇芃稱,從體制內出來自己干事創業,是無路可退,必須硬著頭皮往前沖,后面有那么多雙眼睛盯著,必須要干好。 海棠號水下機器人 突破壁壘,讓產品不斷迭代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福州倉山的海圖智能科技公司內,看到機械組工程師陳武正在給兩臺“大雨”“海棠”號水下機器人進行相關的設備檢測。 陳武較早進入海圖科技公司,從第一代水下機器人開始,他便參與設計和研發。他告訴記者,第一代研發的水下機器人總功率是800瓦,以后每一代產品的功率都會往上加,從1200瓦、1600瓦到2400瓦。陳武說,每加到一個量級,技術難度就會提升一個級別。 “簡單的說,小體積無法承受這么大的動力,技術上想要突破,就得找到材質不同的配件器材,這就需要進行實驗,有時設計的電路圖要重新推翻再來,不斷重復,不斷驗證。”陳武說,為了找到合適的材料,有時需要驗證上百次才能成功,有些線路重新布局就要花費近一個多月的時間。“海棠”號已經是第四代產品。 記者注意到,“海棠”號的外型酷似機器人“瓦力”。它的底座是兩條驅動履帶,上身是黃色,設有排風口,可潛入海底300米深度,總功率達到2400瓦。去年九月,“海棠”號跟隨中國科考人員搭乘科考船,前往中國南海的三沙和西沙群島的藍洞開展實驗和考察。 據介紹,海圖的研發團隊主要研究300米深海洋及湖泊小型水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以光學影像拍攝、聲學探測成像、機械抓取作業為主要功能,還可搭載溫鹽流傳感器、熒光劑等各種探測設備。 “水下能源、水下通訊作為技術上的壁壘,在早期研發時,我們碰了不少壁。”蘇芃說,“所以我們的產品也是在不斷的迭代中產生。水下通訊,是水下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問題,水下環境很渾濁,如何將拍到的影像還原成清晰的圖像供人們使用,這涉及到圖像算法等問題,就好比對圖像進行自動PS,這項技術也很有科技含量。” 探索海洋,打造 “水下機器人瓦力” 占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蘊藏著礦物、能源、蛋白質、生物基因等多種資源,有著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我國水下機器人研制是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的。我國首臺水下機器人“海人一號”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1986年研制成功。 取魏源《海國圖志》之“海圖”兩字作為公司名字,蘇芃別有一番用意。水下的高壓、低溫、隔離電池波等特性,限制了人類活動,蘇芃希望打造出“水下機器人瓦力”,探秘無窮的海底世界。” “我們對海洋的了解和開發處在類似陸地上工業革命之前的階段。智能水下機器人好比‘蒸汽機’,可以代替人類,探尋大海奧秘,包括安全搜救、近海搜索,航道排障、港口作業,水下攝影、水生物的觀測、海洋考察等。”蘇芃說,水下機器人研發制造,將支撐人類對海洋世界不斷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