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惠及上萬人的綠色抉擇,一片黃金地段的“四季花海”,漳州人民廣場—— 從“危橋下”到“榕樹下” 市民相約榕樹下,在詩意的環境中暢享城市的綠色福利。張旭攝 “路邊一棵榕樹下,是我懷念的地方,晴朗的天空,涼爽的風,還有醉人的綠草香……”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榕樹下》,歌詞中的場景就在我們身邊。 于鬧市中尋覓春色,見一座鋼架橋橫跨于浦頭港之上。橋體采用紅、白兩種顏色,鮮艷奪目。橋名“長福”,既是所在地名,又寓意吉祥喜慶。站在橋上眺望,密林花海間小路蜿蜒,與水相伴,劃出了弧形的“月牙灣”。 走過“長福橋”,漫步“月牙灣”,相約“榕樹下”。在“榕樹下”休閑驛站,小葉榕、大葉榕、泰國榕、圓葉榕等諸多榕樹在晨曦中舒展開來。人們相約“榕樹下”,在“四季花海”中感受春天的腳步。 “一個惠及百姓的重要抉擇” 古榕參天,碧波蕩漾,在這樣詩意的環境中,你或許不會想到,就在三年前,這里還處于“危橋下”。 人民廣場“四季花海”是漳州“五湖四海”項目之一,原漳州東立交橋所在地。由于交通量劇增及超載嚴重等問題,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東立交橋橋梁病害嚴重,近年來成了“危橋”。 經過反復調研和實地論證,本著為民負責的原則,2015年8月28日,我市成功對東立交橋實施整體爆破。 危橋既除,留下的是一片有待開發的熱土。東立交橋拆除后,該地塊將作何用途?同時,毗鄰的人民廣場地塊閑置已久,何去何從? 該區域地處薌城、龍文交界處,屬于城市重要節點,寸土寸金。市民公園總用地面積約6.45萬平方米,人民廣場花海占地150畝。如果進行商業開發,短期收益十分可觀。 能否在市中心為群眾留下一片綠洲?一小段時間里,這里匯聚了諸多市民關注的目光。 “用來建公園、建花海,為群眾創造生態福利。”市住建局副局長張永金說,“這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個惠及百姓的重要抉擇。”經過深入調研、反復論證,市政府決定拿出黃金地段,打造屬于市民的“四季花海”。 悠悠萬事,民生為重。近年來,漳州圍繞“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發展定位,探索“生態+”模式,延展“生態+”效益,全力打造“五湖四海”生態建設先行示范工程,構建“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的生態格局,讓百姓暢享“冬有暖陽、夏有蔭涼,愛走就走、想坐就坐,清新呼吸、悠閑發呆,自由自在、暢享生態”的城市綠色福利。東立交橋下和人民廣場兩個地塊,陸續列入“五湖四海”的規劃建設。 順應群眾的期盼,2016年11月,東立交橋市民公園開工建設。緊接著,2017年3月,毗鄰地塊的人民廣場花海開工建設。它們構成漳州“四季花海”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漳州城市建設的主力軍福建漳州城投集團有限公司擔此重任,快馬加鞭地推動著這里的建設開發進程。 一天一個樣,短短幾個月,播撒在花海的種子就破土而出,萌發綠意,燦爛開放。 2017年5月,東立交橋市民公園和人民廣場花海正式對市民開放,成為市區東西南北交通樞紐節點。 “打造城市生態會客廳” 黃山欒樹、鳳凰木、小葉欖仁、木棉、藍花楹、福建山櫻花、黃花風鈴木……漫步人民廣場花海,穿梭于一棵棵景觀大樹之間,感受到的是疏林草地的開闊疏朗。 放眼望去,湛藍的天空下,成片成片的虞美人、金魚草、山櫻花,在美好的春光中蘇醒了,紅的,黃的,粉的……引得不少市民駐足觀賞、拍照留念。 “這就是我們傾力打造的漳州城市生態會客廳。”提起人民廣場花海項目,漳州城投景觀工程有限公司紀群湧十分自豪。 據介紹,在項目規劃建設過程中,設計團隊突出“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努力打造城市“生態綠肺”。原立交橋下分為“樟蔭春櫻”“重陽夏楹”“菩提秋棉”“榕蔭冬梅”四個地塊,每個地塊分別種植香樟、秋楓、菩提、大葉榕主題景觀樹。人民廣場則主要設置疏林草地、四季花海、雨水花園、長福橋等特色景點。 “目前推出的只是項目的一期工程。”紀群湧說,“2017年6月,人民廣場花海二期項目開工建設。二期項目是在一期已完工項目基礎上的優化提升,進一步打造以疏林草地景觀為特色的花海。二期項目預計今年4月份建成。” 喜慶鋼架橋,弧形月牙灣。在人民廣場花海西側片區,記者看到,當前,二期優化提升工作進展順利,長福橋改造、月牙灣、綠道等工程已基本竣工,“榕樹下”休閑驛站建設正緊鑼密鼓推進,小葉榕、大葉榕、泰國榕、圓葉榕等優良榕樹品種補植完畢,茶室主體工程進入裝修環節。一座優美的城市生態會客廳呼之欲出。 除了人民廣場花海,漳州還有許多散布于城市各個角落的花海。目前,漳州“四季花海”項目包括東墩花海、英橋花海、主城區花島等28個子項目,總投資8.7億元。截至2017年底,除個別項目尚在實施外,一大批極具特色、生態自然的疏林草地景觀花海已建成開放。 “今年,中心城區將建設推進水仙大街(龍文段)兩側綠化用地清占改造提升、薌江水岸、漳州高速北出口花海、梅溪花海等‘四季花海’項目。”市住建局城建科有關負責人介紹。 一城花海半城湖。如今,穿行在漳州市區,不論城市干道,還是街頭拐角,目之所及已不再單調,而是隨處見花、處處即景。 “長福,也是家的名字” 正值早春,人民廣場花海中的風車長廊游人如織。市民小莊帶著兩個孩子正在閑逛。風一來,風車全部轉動起來,孩子們覺得好玩極了,開心地尖叫起來。 “花海的建設,讓孩子們的童年多了一片親近自然的大草地。”小莊說,夏天的晚上,他們一家經常來這里,孩子們聽到蛙聲,會四處尋找青蛙,十分開心。 環繞人民廣場四周,星羅棋布著錦繡一方、長福裕景、陽光雅苑、天隆名邸、香榭花都、同輝嘉園等小區。花海的建設,為周邊數萬名居民提供了美好的生態環境和便捷的休閑健身場所。 為進一步方便群眾,這里還配套了公廁、休憩椅、生態停車場等服務設施。市民公園的四個地塊是通過市區首個大型地下通道相互連接起來的,周邊市民平時過來,可以走地下通道,不用跟車流搶時間,既舒適又安全。花海里設有多處供游人休憩的長椅,紅、黃、綠,色彩鮮艷,長度不等,其中最長的達115米,它們穿梭于綠林花叢之中,與自然美景相互映襯。 “變化太大了,真是驚喜!”陳榕正陪家人花海散步。在福州工作二十多年的他,每年都會回家過年,“我家就在花海附近,方便得很。” “這里空氣好,綠意足,四季有花可賞,既養眼又養心。”家住錦繡一方的黃素說,以前人民廣場一帶沒什么公園,平時散步只能繞著小區轉,有了花海之后,她經常過來健身。 人民廣場四季花海的建設,還有效推動了生態與城市建設、民生工程、產業發展、歷史文化等融合,大力提升了當地宜居、宜業、宜商、宜游水平,“生態+”效益獲得持續延展。 “長福,既是橋的名字,也是家的名字。”80多歲的黃玉英對此感觸頗深。黃玉英是龍文區長福村人,老宅與人民廣場花海僅一路之隔。征遷前,該片區店面及樓房低矮、村道狹小、停車秩序雜亂。征遷過程中,黃玉英早早簽訂協議、帶頭拆除房屋,全力支持配合拆遷工作,她覺得:“花海建得這么美,也要趕緊讓家鄉美起來。” 長福片區征遷涉及長福、步文、坂上三個行政村。該片區采取就地就近為主的安置方式,讓村民“搬家”而不“離鄉”。花海的建設,有效促進了該片區的征遷進程。征遷于去年4月啟動,當年年底完成。目前,長福片區的安置房項目有一部分已完成選址。“我們都很期待花海旁的新房。”黃玉英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龍文區步文鎮黨委書記劉杏珠說,除了為百姓帶來生態福利,花海的建設開放,還提升了當地人氣水平與商圈活力,有效帶動周邊地塊的升值與開發,促進了大項目、好項目的引進與落戶。 ⊙記者邱丹燕 實習生葉詩敏 通訊員楊志慧 張建成 陳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