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區委書記陳萬東深入萩蘆鎮調研對臺合作發展有機農業。盧慧姍 攝 白沙香積國里春色濃,游客紛至沓來。林亦霞 攝 □湄洲日報記者 蔡玲 莆田是媽祖故里,與臺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連、習俗相通,交流密切。而位于莆田東部沿海的涵江,與臺灣一衣帶水,依山傍海,物華天寶,區位、人文、僑臺優勢突出,是我省農業重點區域。 近年來,涵江區緊緊圍繞各級部署,立足資源優勢,創新合作機制,強化對臺項目要素保障,從學習借鑒臺灣發展農業的先進理念、科技研發、經營機制等方面,不斷加強對臺農業的交流與合作,大力引進擁有關鍵技術的臺灣農業企業和高素質臺灣農民,進一步深入推進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又一經濟支撐,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積極對接“臺灣經驗” 涵江的“涵”,是形聲字,指水澤眾多、水波蕩漾,木蘭溪、延壽溪和萩蘆溪三大河流皆在此匯聚,或奔騰入海,或潺潺而下,流經之處,土地膏腴,成為富庶的米糧倉、花果鄉,哺育著涵江兒女。 春色深深,碩果累累。放眼望去,涵江萩蘆山區,金燦燦的枇杷掛滿枝頭,成為季節的寵兒。就在這漫山遍野的暖色調間,果農們邊摘枇杷邊唱山歌,陣陣悠揚唱出了鄉親們的幸福生活。 涵江區萩蘆鎮是我市三大枇杷主產區之一。20多年來,萩蘆鎮大力發展枇杷種植,村民們紛紛進山承包荒地,積極發展枇杷、龍眼、葡萄等種植業。今年,該鎮更是以市場為導向,依托當地資源,科學合理規劃,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市場條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因素,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生態、安全的農產品,加快實現產業興旺。 好山好水,山水皆是巨大財富。那么又該如何利用好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資源,實現山區鄉村的綠色崛起?該鎮鎮長陳麗瓊說,全鎮已注冊了“萩蘆牌”枇杷、“友誼106”龍眼等優質品牌,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破解農產品同質競爭和增產不增收的困境。主要圍繞枇杷、龍眼、紅心柚、茶葉、草莓、優質稻等特色產業,形成“一村一品”聯動發展的生產格局。 臺灣農業以精致聞名,其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地理條件與萩蘆類似。精準借鑒、深度合作。眼下,該鎮正在與臺灣對接,參照臺灣東風休閑農場的運作模式,科學謀劃,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努力打造特色化、具有示范意義的有機生態村,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4月16日,記者來到位于囊山公園前的佳禾智能自動化水培綠色蔬菜項目建設現場看到,在禮佛大道西側一大片平整的紅土地上,一棵棵茶苗像列隊一樣被栽種得十分整齊,接受著陽光雨露的洗禮;而在禮佛大道的東側,177畝紅土地也已完成平整,大型機械和工人們正在抓緊玻璃大棚設施農業建設項目的施工,確保工程按節點推進。 據涵江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的落地建設是涵江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廣高產高效和綠色生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該項目是臺灣佳禾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現代農業及農業觀光、教育科普為一體的農業投資項目,總投資約8000萬元,為農業4.0項目。項目分兩期建設,擬從臺灣引進當前世界最先進水平的深水水耕技術,技術水深約80厘米,可種植蔬菜40多種。將采用自主研發配置的營養液,可循環使用1年。由于水耕栽培沒有土壤為介質,既杜絕了病蟲害、重金屬超標等隱患,無需使用任何農藥,也沒有輪作的限制,生產周期和成本大幅降低,生產周期為21--28天,產量為普通蔬菜的10倍,品質卻優于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和有機蔬菜,預計今年下半年建成投產。 ■發揮特色打造亮點 在春風的輕拂下,一株株鮮花競相綻放。有黃色誘人的雛菊,有嬌艷欲滴的玫瑰,還有淡雅清香的茉莉;歐式的庭院,錯落有致的小木屋,氤氳的溫泉水,三五成群的游客正陶醉在旖旎的田園風光中……4月16日,記者走進位于涵江白沙鎮龍東村的香積國香草莊園看到,溫馨愜意的一幕幕令人舒心。 香積國是一方高品位,融合藝術、建筑,引進臺灣香草的現代休閑農業凈土。莊園內有喬木、灌木、草本、花卉、蔬菜、瓜果等逾百種植物供客人觀賞。莊園內的有機栽培,還可作為戶外教學,讓客人動手勞作,體驗種植樂趣,吸引眾多游客紛至沓來。 臺灣在發展農業科技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不僅有附加值高的名優特水果產品,而且在發展觀光農業方面也先行一步。“地不僅是地,還是風景是文化。”近年來,涵江區充分發揮山地資源優勢,借助海峽對接平臺,積極探索新的農業發展模式,發展對臺生態旅游觀光農業。 梅洋茶文化生態休閑基地、莆臺生態農業示范觀光園等,通過對接合作、筑巢引鳳,一個個特色農業觀光園在萩蘆、白沙、大洋等地“落地生根”,進一步拓寬了該區和臺灣在農業領域的合作。涵江區農業局負責人說:“將臺灣的農業技術和優質品種‘嫁接’到涵江,對于改良涵江農作物品種、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促進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有著重要意義。” 在大洋鄉燈廬寨生態農產品特產專營店里,游客們爭相購買大洋米。店主謝紫林說,大洋米引進了生長期長的臺灣大粳8號、12號等優良品種,質地柔韌、香潤彈牙、口感好。他還注冊了燈廬寨生態農產品土特產商標,開設專營店,以專供游客需求。 除了糧食、蔬菜外,該區還積極引進臺灣的芒果、番石榴、木瓜、枇杷、青棗等水果良種,拓展對臺涉農新的空間,目前全區累計引進臺灣農業良種50多個并得到推廣及應用。不僅如此,就連白沙坪盤村的枇杷博物館也是參照臺灣苗栗縣草莓科技館而建,學習借鑒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增進交流聯系,打造更加富有地域特色的農業觀光生態休閑“后花園”。 ■服務保障水平 “只要你來投資,一切交給我們來辦理!”一個好項目想要取得發展,就需要更好的服務。涵江區建立產業項目審批快速通道,進一步簡化項目核準、備案程序,為產業對接提供高效有序的環境。工商部門進一步放寬臺資企業審批程序,實行先照后證承諾登記制,按實繳注冊資本繳納登記費、住所與場所登記合二為一等方便臺商投資的措施,并積極鼓勵臺灣居民在涵申辦個體工商戶。消防部門對涵臺對接產業項目實行承諾制和速辦件制度,優先辦理,優先審批、優先出件,并全程跟蹤項目的審批和驗收情況,確保在規定時限內高質量地完成項目審核、驗收。 推廣臺籍人才在涵“一站式”服務,試行“一窗受理、集中辦理、專員服務、全程跟蹤”的集成化模式。在海峽人才市場涵江工作站設立專門窗口,采取“集中受理需求事項、統一對接職能部門、跟蹤落實辦理結果”方式,對臺籍人才的資金補助、住房保障、醫療保健、信息咨詢、項目申報等事項實行統一受理、辦結、答復,快速專業地解決人才在涵生活、工作、就業中遇到的政務事項。 落實臺資農業企業可與大陸農業企業同等享受農機購置補貼,并對重點臺農種植項目的場內配套的大棚、水電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引進臺灣新品種、新技術等予以項目投資50%以內的補助,扶持臺資農業企業做大做強。 鼓勵臺胞來涵開設臺灣特色產品商店,根據其貢獻給予相應的獎勵補助,并給予臺資農業項目等融資支持。根據具體項目的融資條件,通過政府性擔保公司增信或納入“企業資產按揭貸款業務”等方式,推動相關金融機構對臺資農業項目、鄉村旅游項目及臺灣青年創業項目等提供融資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