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日前表示,香港不可以再“食老本”和“等運到”。此言引發熱議。其實在香港社會,有關“食老本”的憂慮已存在多年。一則因香港有著引以為傲的家底,二則全球和內地一線城市的競爭越發激烈,香港社會近年卻時有自耗自誤,不免讓人憂心。 早在2012年,前行政長官梁振英便在網志中引用過作家余光中的觀點:香港以前是中國內地的后門,廣州、深圳都是腹地,在港英時期有著優越地理位置。但現在不同了,廣州、深圳都起來了,上海也是一大競爭對手,香港的重要性已不同于冷戰時期。 翻閱媒體報道也不難發現類似提醒:香港的優勢行業正面對內地一線城市的“擠出效應”,而深圳及上海等城市,于創新創業方面都迅速冒起,為香港帶來競爭壓力。內地城市與香港的競爭力差距愈縮愈小,在面對內地自貿區興起時,香港有可能被邊緣化。 其實這些擔心并非多余。在去年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香港排名第二,連續5年落后于上海。今年3月,內地和香港媒體一度熱議“深圳GDP首超香港”,深圳正呈強勁追趕之勢。 說起“食老本”,香港確實有著過人的資本。自1995年起,香港連續23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12項評估因素中,香港有8項取得90分或以上,在“財政健康”“貿易自由”和“金融自由”方面更排名世界第一。司法制度優質、社會風氣廉潔、監管制度高效以及市場開放也是傳統優勢。 香港經濟發展依賴傳統優勢和傳統行業支持,然而監管條例卻越發復雜,經營成本增加,創新更顯困難。作為亞太區金融市場的領導者,香港卻至今缺乏金融創新的范例。在依靠創新科技的新經濟方面,有關方面的扶持不夠有力有效,近期有民調指出,逾七成企業行政人員及四成半市民均認為,香港在培育創科文化方面落后于其他發達城市。 專心謀發展已是時不我待,讓人痛心的是,近年香港社會泛政治化的陰影下,“港獨”叫囂作亂,離間人心,立法會拖延流會阻礙利民政策出臺。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西九文化區在內的重大工程項目一再延誤,阻礙香港發展,白白斷送良機。 在香港傳統優勢相對減弱,新的增長點尚未有效形成之際,特區政府銳意謀求變革,比如將科技創新作為施政重點之一,力求奮起直追實現經濟轉型。香港交易所近期也迎來上市機制重大改革,小米隨即提出申請。聯系2013年阿里巴巴因港交所舊機制無法滿足其需要而轉赴美國上市,因時而變由此可見。 改變勢在必行。擁有傳統優勢的香港金融、物流貿易、旅游、專業服務四大支柱產業,需積極謀求轉型,尋求多元化發展。致力發展創新科技,也將為經濟注入新活力。 更重要的是,香港的發展向來與國家緊密相連,如今享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及“一帶一路”建設保留席位的好運,更應善用機遇奮力拼搏,切莫在政治爭拗中沉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