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多方力量 培養匠心人才 匠心,是一種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創造的工作態度與精神品質。2016年全國兩會上,“工匠精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首屆“龍巖工匠”評選則開啟了龍巖弘揚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新篇章。 機械制造業是龍巖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也是龍巖最具發展優勢的產業之一。工匠興,則制造興,“工匠精神”與“龍巖制造”密不可分,而技能人才的多寡與質量是決定龍巖制造未來發展前景的最關鍵要素。 工匠精神是時代所需,更是龍巖所需,而如何培養發掘更多高技能大師,讓這些大師為企業、行業注入生產活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向質量型發展轉變,則需要企業、部門及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作為高技能人才服務的直接受益者,激發企業內動力是重中之重。毋庸諱言,現實中眾多企業對人才多采用“拿來主義”,重金聘請外來人才,時間短見效快,但所花成本卻不低。同時,不少機械制造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重視不夠,工作考評重量而不重質,導致員工技能提升動力不足。調整考評機制,重視人才培養,不僅能激發員工自我提高積極性,員工與企業共成長,也將增加人才對企業的忠誠度,讓企業最終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工匠培養,更需社會對工匠精神的多一份呵護。當前,社會對于工匠的認識和觀念尚有待于加深和轉變。具體到現實中,便是從事技術勞動人員減少和員工自我提升技能的積極性不高。培育和踐行工匠精神,如果社會認可度低、傳統的工人沒有社會地位,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制約技能人才的培養和行業發展。 春風化雨,潤物無形,相關技能大賽及大師的評選,企業的重視與認可,對大師的宣傳推廣,則是營造推崇工匠精神良好氛圍的有力舉措,而像“龍巖工匠”評選這樣的動作無疑可以再多一些。 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院校是培養工匠的重要載體之一。新時代下,對工匠的要求與培育更要應時而新,應需而變。實際培養中,院校首要便是確立以工匠精神為核心追求的人才培養與創新發展理念,結合學校特色與社會需求導向,發揮各自所長,形成特色培養學科體系與教育模式。于龍巖來說,便是要緊抓“三城一基地”建設目標,努力培育技藝精湛、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職業人。(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戴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