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現場實操指導,閔龍林帶出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東南網龍巖6月13日訊(記者 戴敏 通訊員 溫連光 文/圖)近日,龍巖市首屆“龍巖工匠”評選結果正式出爐,來自機械、電力、農技、烹調等行業的8名職工榮獲首屆“龍巖工匠”稱號。這8名“龍巖工匠”為閔龍林、李良、高孔長、鐘菊文、丘友青、曾旺、饒鑫程、鄭東文,他們有著高超精湛的職業技能、敢于創新的敬業精神和傳承技藝的使命情懷,為企業排憂解難,推動行業發展,帶動職業傳承。
近年來,龍巖著力打造有色金屬、機械裝備和文旅康養三大支柱產業,打造有色金屬之城、專用車之城、文旅康養之城和國家級軍民融合示范基地的“三城一基地”,高技能人才建設無疑是助力龍巖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大關鍵。
首屆“龍巖工匠”評選,是龍巖挖掘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又一項有力舉措,而隨著“發現一批”“傳幫帶一批”“培養一批”的三個一批方式的推進,更多的“龍巖工匠”將會脫穎而出,為發展新龍巖注入堅實的人才底氣。
大師傳幫帶,學徒成了新大師
技能大師工作室,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據龍巖市人社局副局長范伯群介紹,目前,龍巖共有1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8家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以及7家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5月31日,走進福建龍馬環衛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龍馬)位于永定高陂的廠房內,林美煥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已經裝修完畢,在辦公設備添置齊全后,馬上就能投入使用。
今年35歲的林美煥是焊裝車間的一級培訓師,從事焊工培訓培養工作,而這間即將啟用的工作室是龍巖市首批7家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從當年的一線焊工,到如今的技能大師,他經歷了從學徒成長為人師的過程,而他的師傅,正是龍巖市唯一一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帶頭人——閔龍林。
閔龍林2009年加入福龍馬,修過車、做過裝配的他從事汽車機械行業近30年。2012年,他調任焊裝車間主任,從那時起,林美煥成了閔龍林的徒弟。憑借著對技術的鉆研與精益求精的精神,閔龍林先后獲得福建省技術能手、國務院特殊津貼高技能人才等榮譽。
2015年12月,成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高技能人才和進行科研攻關是閔龍林工作室最主要的兩個任務。工作室不僅幫助企業解決了諸多技術難題,提升了生產經濟效益,更傳幫帶了一批高技能人才。
三年多來,他先后與45名徒弟簽訂師徒培訓協議,組織培訓220多場,累計培養高級技師2人、技師4人、高級技工2人。林美煥便是典型代表,學藝近6年,連續兩次獲得龍巖市焊工技能比賽前兩名,并開辦龍巖首批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從學徒變身為大師。
做好傳幫帶的同時,閔龍林工作室也成為產品技術研究的主陣地。走進林美煥工作室,呈列著眾多研究成果。“這是我們自己研制的制作吸塵車副車架的焊接工裝,它改變了拼接模式,減輕了拼焊強度,原本一天焊接兩臺現在提升到了三臺;這個護欄清洗車的伸縮大臂工裝,一天焊接件數從一套提升至三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介紹著這些創新成果,閔龍林一臉的自豪。
自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以來,閔龍林累計提出改善建議460多項,工作室擁有12項新產品和7項科技鑒定成果,其中分別有11項和6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企業和行業發展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

龍巖市舉行焊工技能大賽。
校地企合作,培養人才更明確
大師技能工作室是建立在企業內的傳幫帶平臺,而依托專業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不僅專業且培養規模更大,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另一重要途徑。龍巖這塊紅土地上,有龍巖學院、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及龍巖技師學院等多所院校,在校地、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上有著天然的優勢。
5月23日,龍巖技師學院與漳平簽訂校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基地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整合人才資源,推動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繼長汀、武平、永定和連城后,漳平成為第5個與龍巖技師學院簽訂校地戰略合作協議的市(縣、區)。
5月26日,閩西職業技術學院與武漢厚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辦學正式簽約,正式成立厚溥IT學院,雙方共建培養IT類專業人才。
連日來,龍巖校地、校企合作就像這個初夏般日趨火熱。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在龍巖各院校中早已不是新鮮事,新形勢下,校企合作的方式與方向也在不斷更新。
作為龍巖唯一一所本科高校,龍巖學院與企業聯合開班培養人才始于2012年。當時,為了深化校企合作,龍巖學院組建了“龍工班”,著力為龍工培養和輸送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這是一種‘訂單式培養’模式,你要什么人才,就專門開設一個班。”龍巖學院教務處處長梁俊平說。而隨著龍巖機械產業的發展,僅僅培養一個班的技能人才早已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求,隨后龍巖學院與龍工集團聯合創建龍工學院,并分別與龍凈環保、福龍馬公司合作成立龍凈(環保)產業學院、福龍馬產業學院。在此基礎上,學校整合龍工學院、龍凈(環保)產業學院、福龍馬產業學院,成立專用機械裝備學院;2017年,被省教育廳評為2017年示范性產業學院。
在閩西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伴隨著學院的成立便已開始。從最早的水泥同業班,到紫金銅業班,學院的技能人才培養應時而新,應需而變。
為了主動對接龍巖區域產業發展,去年7月,一場轟轟烈烈的專業群建設改革在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展開。其中,環保裝備制造和文旅創意設計兩個專業群被評為2017年省職業院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建設項目。此外,老年服務與管理、早教、學前教育等全新專業近年來先后設立,意在為龍巖培養更多專業技能人才。
據學院科技產學合作處處長吳國章介紹,2015年以來,學院與企業達成合作協議近百項,如今學院每年畢業生約2000人,近40%畢業生留在龍巖工作。
龍巖技師學院同樣與龍馬環衛等市屬重點企業簽訂了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協議,開設數控、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等先進制造類專業,年培養高技能人才600人以上。

林美煥(中)現場焊接指導。
技能大比拼,發現大師的舞臺
職業技能競賽是展示職業技能的舞臺,也是發現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臺。“我們每年舉辦的省市級職業技能競賽就有20項左右,通過競賽,我們發現了一批技能大師。”范伯群告訴記者,近年來,龍巖積極開展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探索以賽代訓的人才培養模式。
今年4月,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的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福建省選拔賽龍巖賽區比賽舉行,電氣裝置、CAD機械設計、美容、美發、烘焙等五個項目的比賽吸引了來自全省43所學校的100多人參加角逐。最終,龍巖選手獲得4個項目第一,5名選手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選拔賽。
據統計,5年來,龍巖市共組織50余場全市性職業技能競賽活動,涉及機電、服務、交通運輸等十幾個行業,競賽工種30多個,5萬人次參加崗位練兵和技術比武及各項預賽活動。
今年1月,龍巖市政府正式下發通知,評選龍巖首屆“龍巖工匠”。最終,閔龍林、李良、高孔長等8人脫穎而出,榮獲龍巖市首屆“龍巖工匠”。“評選‘龍巖工匠’,是為了弘揚各行各業爭創一流的勞動者風采,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勵大家爭當技藝出眾的能工巧匠。” 范伯群說。
據悉,今年龍巖將開展5項省級競賽和8項市級競賽,力求通過競賽活動發現一批技能人才,“今后,我們每年都將以高要求高標準評選‘龍巖工匠’,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思想深入到各行各業的從業中,讓人人都爭當‘龍巖工匠’”。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龍巖培養初級以上技能人才42萬人,比2012年增加14萬人,增幅51.8%,其中培養高技能人才7.8萬人。
整合多方力量 培養匠心人才
匠心,是一種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創造的工作態度與精神品質。2016年全國兩會上,“工匠精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首屆“龍巖工匠”評選則開啟了龍巖弘揚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新篇章。
機械制造業是龍巖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也是龍巖最具發展優勢的產業之一。工匠興,則制造興,“工匠精神”與“龍巖制造”密不可分,而技能人才的多寡與質量是決定龍巖制造未來發展前景的最關鍵要素。
工匠精神是時代所需,更是龍巖所需,而如何培養發掘更多高技能大師,讓這些大師為企業、行業注入生產活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向質量型發展轉變,則需要企業、部門及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作為高技能人才服務的直接受益者,激發企業內動力是重中之重。毋庸諱言,現實中眾多企業對人才多采用“拿來主義”,重金聘請外來人才,時間短見效快,但所花成本卻不低。同時,不少機械制造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重視不夠,工作考評重量而不重質,導致員工技能提升動力不足。調整考評機制,重視人才培養,不僅能激發員工自我提高積極性,員工與企業共成長,也將增加人才對企業的忠誠度,讓企業最終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工匠培養,更需社會對工匠精神的多一份呵護。當前,社會對于工匠的認識和觀念尚有待于加深和轉變。具體到現實中,便是從事技術勞動人員減少和員工自我提升技能的積極性不高。培育和踐行工匠精神,如果社會認可度低、傳統的工人沒有社會地位,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制約技能人才的培養和行業發展。
春風化雨,潤物無形,相關技能大賽及大師的評選,企業的重視與認可,對大師的宣傳推廣,則是營造推崇工匠精神良好氛圍的有力舉措,而像“龍巖工匠”評選這樣的動作無疑可以再多一些。
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院校是培養工匠的重要載體之一。新時代下,對工匠的要求與培育更要應時而新,應需而變。實際培養中,院校首要便是確立以工匠精神為核心追求的人才培養與創新發展理念,結合學校特色與社會需求導向,發揮各自所長,形成特色培養學科體系與教育模式。于龍巖來說,便是要緊抓“三城一基地”建設目標,努力培育技藝精湛、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職業人。(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戴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