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藝人在雕刻佛像。 東南網6月21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俞靚\文 通訊員 甄巖\圖)端午前,位于仙游縣郊尾鎮的循環經濟區內,一塊全新的地塊正被開發,這里在建的是工藝文化城二期工程。而在此前,占地1 1 0畝的一期工程已見全貌,白墻藍瓦的規模化店面即將迎來330多家單位及個人工作室入駐,來自莆田、惠安、廈門、福州以及江西等地。未來,這里將是佛教文化藝術品產業基地,集藝術品生產加工、展覽展示、市場銷售和旅游購物專業園區于一體。 截至去年底,仙游工藝美術產業擁有規模企業177家,累計完成產值252億元,同比增長1 1.7%;累計創稅4107萬元,同比增長9.5%。仙游佛教造像作為工藝美術的一個細分工藝,產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 佛雕刻刻出彩 “仙游佛教造像已有較長歷史,但早期的體量不大,而且多為室內神壇或供奉之物,后來隨著人才的增加和科技進步,規模越做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逐漸從室內到室外,從室外走向高山之巔。”近日,仙游縣中華文化促進會理事兼佛教藝術品專業委員會主任林洪榮介紹說,這不只是佛教造像體量的擴大,更是藝術領域的拓展,目前已經涵蓋古建筑、木雕、泥雕、銅雕、石雕等十多種品類。 仙游,在當地人的心中,是神仙神游的地方。這里自古是佛教圣地,傳道多,寺院林立,雕刻神像的藝人自然應運而生。 從安徽九華山99米高的地藏菩薩設計與制作模型開始,林洪榮作為一名手藝人,其代表作品還有52米高的不丹大佛、20米高的尼泊爾釋迦牟尼佛、美國地藏王菩薩等。這些佛像層次分明,生動傳神,氣魄宏偉,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深受當地信眾的喜愛。而藝泰工藝這個家族企業也在上個世紀90年代,生產大量的作品銷往中國臺灣地區、東南亞地區。這讓仙游佛像雕塑產業,在莆仙境內,乃至世界范圍,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 蔡玉仁的雕刻生涯萌芽于小學時期,幾個釘子加一把錘子就能在磚塊上刻出花來。“以前,不管多遠的地方,路有多差,人家希望我幫忙開工的,我都去。市場是要有人進入的。大家一點點的努力,才有可能形成今天的產業。”他的刻苦和天賦使得他可以勝任諸多大型佛像的雕刻工作。前些年,他用一個月時間,完成了33尊觀音的設計制作,這在當時,幾乎無人可及。“現在每天晚上,我都會抽點時間,漫無天際地在自己腦中進行創造構想。最近,我在塑造媽祖,加上了現代化的裝飾。我喜歡現代感強一些的,創造性多一點的藝術品。”蔡玉仁說。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民間工藝大師,這些響當當的榮譽,仙游有之;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等工藝美術大獎,仙游有之。大多數的佛像雕塑藝人,他們取得的榮譽可能多躺在角落里,榮譽是暫時的,是一種肯定,鞭策自己努力。“幾乎所有的藝術巨匠都將藝術融于自己的生命之中,要做到這一點必然要舍棄許多東西。每個有志于此的人,都要經過漫長而痛苦的修行旅程。”林洪榮堅定地說。 “阿胖”木雕作品 手藝人樹德藝 今年,43歲的林申水正好踏入他從業的第30年。他的“阿胖”木雕在仙游大濟鎮琳瑯滿目的木雕街上十分顯眼。“阿胖”根雕作品在方圓幾十里具有很高的辨識度。根雕,講究“巧借天然”,重在取巧。運用根材特有的結構,因勢造型,因形賦意。“我曾經對著一塊木頭,想了近八個月,就想著如何在這塊好木頭上雕出點東西來。”林申水說。構思是一件根雕作品的最初環節,接著打坯、修光、開臉、打磨,最后配上底座。對于鋪天蓋地的微商的沖擊,林申水搖搖頭,“機器雕出來的,硬巴巴的,細節處理得不夠好。出自手工的,則靈活生動得多”。 龍華鎮的林洪榮生于上個世紀50年代,算是這個行業的高齡人。“鑒前人之見,學古人之長,用現代技藝傳承未來”是他的藝術理念,從中也可洞見這個民間工藝美術師自覺承擔的歷史使命。林洪榮說,40年來,自己還沒有一件作品是感覺非常滿意的,往往是今天做著還不錯,明天就看出其中的不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雕塑作品的優良,歷史會見證,時間會說話。在這個時代,“做不好雕塑說不過去,我們要比老祖宗做得更好。因為現在的條件更便利。”林洪榮說,對未來他有自己的想法,“我想要在有限的一點點時間里,將拉絲燃成一片夕陽紅”。 仙游佛像雕刻的手藝人注重自己手藝的鍛造,同時不忘學習與借鑒。學海無涯。深入經藏,方有智慧如海。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后發現,連小孩都可成為自己的老師。佛雕行業里,最好的作品也有不足的地方,最差的作品也有好的地方。相互借鑒學習,不停下創新的步伐,才有手藝人共同分大蛋糕的機會。 木雕也是仙游佛雕的一大工藝種類。張為民在這個行業已摸索了三十余載。他的爺爺,將手藝傳承給他的父親,而他又不負眾望接過父親手中的棒子。他說興趣遠重于天賦,自己感興趣的,心甘情愿地埋頭苦干去學。 這些年,國內外收藏藝術品的,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關鍵是買家需具有一定的審美眼光。前幾年開始,紅木藝術品的市場萎縮,怎樣轉型難倒了很多商家。張為民和弟弟一起經營的興泰工藝,就根據市場情況,加入科技元素,如電腦雕刻、3D打印等,進行批量化生產,守好他的家族企業。每個朝代的佛像都有些許的變化,體現著不同時代的審美。“我現在追求的是將觀音的臉做得更和善些,裝飾上更強調她的華麗富貴。”張為民說,但這同時對工藝的精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林申水雕刻的臉譜有自己的一番風味。 產業鏈鎖何方 這是一個抱團的時代。建立一個園區,整合區域資源,做成藝術產業鏈是產業的正常出路。仙游目前已逐步形成“一街四走廊、一園六個城”的發展平臺,工藝美術原輔材料市場、工藝品設計、生產加工、銷售市場及物流配送等產業鏈條基本形成。延伸產業鏈意味著大家有互補,不會同質化競爭。“我們召集全國有志于研究突破佛具市場的人士,聚集于此,協力提高仙游的藝雕水準。每個人做一個環節,藝術這個產業鏈就運行得開。”仙游縣佛教文化藝術品產業協會會長劉清山說。 仙游縣佛教文化藝術品產業協會(籌)位于郊尾。這個地理位置對于雕塑行業而言,可謂“金三角”,它距離“世界石雕之鄉”惠安縣30公里、莆田市區25公里、仙游縣城20公里。入駐這個協會則有比較嚴格的門檻,“我們對有意入駐的藝術家單位進行甄別,公司也好,個人也好,首先必須是手藝人出身才行,符合標準的對象才考慮進行合作”。協會希望集中國家、省級工藝大師及企業的精品,打造一個世界級藝術精品集中地。 過去的經驗里,藝術產業通常依靠大型展覽廣而告之,實現高額交易量,或者消費者自身通過電商等網絡平臺進行采購。但這兩者的弊端在于,佛像雕塑一類的產品經過長途的運輸,往往容易損壞;而消費者通過網絡采購被騙的例子層出不窮。“我們想讓消費者來到這里,在采購到實打實的產品的同時,也認識到這里是一個民間高手的集中地。”劉清山這樣認為。雖說藝術無價,但提供一個相對透明的藝術品市場給大眾,讓大眾清楚地知道毛料的價值、大師的價值,讓他們感覺到所購的物品確實物有所值,這是創辦這個園區的初心。同時,在一站式的產品背后,提供相當有力的保障,讓園區成為大家口中的“信用單位”。 從民間的個人作品走向工作室、展廳,仙游的雕塑已經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但是要接著走上產業化,必將面對資金、平臺、傳承等各方面的問題。個人的雕塑展廳如何凝聚合力、政策沖擊下如何完成轉型、銷售渠道如何拓寬、電商平臺如何規范、政企如何互動、融合創新,這不是僅靠一個仙游縣佛教文化藝術品產業協會就能完善的。 在仙游縣佛教文化藝術品產業協會的諸多成員看來,仙游出了全國佛教協會會長,他已走向世界,他們希望自己的佛具也能銷往全世界,讓仙游不僅出“大師”,也出“工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