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朝金在修剪黃楊木。 藍宏橋 攝 東南網龍巖7月25日訊(記者 李凌生 通訊員 林斯乾)圓寸頭,架一副眼鏡,下巴留著一撮標志性的山羊胡子。說是農民,如今的藍朝金身上散發著更多的是藝術家氣質。 從2014年發表第一篇詩作起,到成為縣、市作協成員,參加省文聯舉辦的高級研修班,再到去年被推薦進入魯迅文學院學習,繼而成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作為一個初中都沒有畢業的農民,藍朝金的成功似乎充滿了幸運。 但作為熟悉他的朋友,藍宏橋明白,藍朝金的成功并非偶然。“無論日子多么艱辛,他總是那么樂觀,對生活充滿熱愛。”談到自己的小學同學藍朝金,藍宏橋這樣評價。 1976年,藍朝金出生于上杭縣官莊畬族鄉。因為家庭貧困,藍朝金讀完初二后就輟學回家務農。“當時,父親做生意失敗,欠下一屁股的債,為了讓妹妹繼續讀書,我們兄弟倆都輟學了。” 那一年,15歲的藍朝金在老家挑沙賺錢。從河里挑到岸上,瘦小的他兩天才能挑完一拖拉機的沙子。“一拖拉機就是一立方米,可以掙六塊錢”,3個多月下來,他第一次飽嘗生活的艱辛。 從1993年開始,藍朝金輾轉于廣東、浙江等地,在工地上打工,直到2000年回到家鄉。那段顛沛流離的日子雖然被藍朝金形容為“不堪回首”,卻也并非一無所獲。他說,正是八年的打工生涯為自己日后走上文學道路奠定了基礎。 藍朝金說,在廣東打工時,工地上有很多年輕人,那時閱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是他們共同的愛好。然而,藍朝金對文字的興趣超過了對故事情節的迷戀,那時他開始涉獵一些真正的文學書籍,《遼寧青年》《佛山文藝》是他的最愛。 當其他工友熱衷于用喝酒、打牌來消磨時間的時候,藍朝金一頭扎進了文學的海洋,他很快成為工友群里公認的“文人”。在那個通信仍不發達的年代,書信成為聯系親情最重要的紐帶,每當工友需要寫信,藍朝金都是代筆的首要人選。長期代筆大量的信件,不僅提高了藍朝金的文字駕馭能力,也讓他接觸到許多真實感人的平凡故事,這其中許多就成為他日后創作的素材來源。 實際上,藍朝金在那段時間也有不少原創“作品”問世。他笑著說,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大量的“情書”。1998年,他認識了現任妻子,因為工作兩地分隔,“談了3年戀愛,寫了3年情書”。跟普通的信件不同,用心的他給每一封情書都加了標題,“比如有一次我在火車上給她寫信,題目就叫《列車上的悄悄話》”。后來,藍朝金的真誠終于打動了對方,在結婚的時候,新娘背著一包的“情書”過來。她說,那是她最珍貴的嫁妝。 2001年,藍朝金回到老家官莊,結婚然后創業。十多年來,他為了生活到處奔波,開過飯店,做過出租車司機,最后開了間小店。一路走來,雖然充滿艱辛,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文學的熱愛,“偶爾會寫寫隨筆,抒發一下感悟”。 把藍朝金真正引進文學之門的是廈門作家“騎俠”。2013年秋冬之交,三個廈門知青來到官莊故地重游,在席間認識了藍朝金,一群人相談甚歡,繼而在第二天共游武平梁野山。這次相遇,“騎俠”發現藍朝金身上獨特的氣質并鼓勵其從事詩文寫作。藍朝金創作的六首詩歌,正是在“騎俠”的推薦下,首次在有關刊物刊發。 “2014年是我第一個豐收年。”藍朝金說,這六首詩的刊發給了他很大的信心,當年3月,他在市級媒體發表了《春天三章》,從此一發不可收。佳作不斷的他很快被上杭縣作協吸收為會員,正式走上了文學道路。 2017年,第29期少數民族文學培訓班在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文學培訓機構——魯迅文學院開班,藍朝金由省作協推薦參加了一個月的學習。那段培訓經歷讓藍朝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最難忘的是白庚勝老師的課,他所說的“先寫好自己的家鄉,再去寫別人的城市”那句話,讓他印象深刻。 在藍朝金的詩歌作品中,家鄉的風土人情是主要的描寫和抒發對象。“朝金的詩清新自然,不刻意雕琢,又常有佳句妙語。”省作協青年作家委員會副主任、龍巖市作協副主席李迎春評價說,藍朝金的作品地域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郁,同時與流行詩風保持著距離,使其更顯純粹和靈動。 在藍朝金的家里,有一間50平方米的“收藏室”,里面擺滿了與客家和畬族文化有關的民俗器物。除了收藏民俗物品,種植和擺弄黃楊木是藍朝金的另一個業余愛好,他還在自家后院專門開辟出80平方米的空間擺放黃楊木盆栽。 “黃楊木被稱為‘千年矮子’,生命力很頑強。”藍朝金說,他尤其鐘愛這造型曲折又極富藝術性的黃楊木,“雖然長在山間,但具有自己獨特的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