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記者 楊燕蓉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許琰 走進三明市農科院農創文化園,這幢紅磚房仿佛一臺時光機,門內門外兩個光景。 70年代農科人的生活條件、工作環境、科研設施在這里一一呈現,簡陋的條件、簡單的儀器,一個個簡樸的畫面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物資匱乏、生活艱苦的年代。 走出門外,放眼望去,科技創新大樓拔地而起,各類科研平臺齊聚其中,精密儀器設備琳瑯滿目,田野上各種研發基地遍布,不管是科研的場地還是平臺、儀器都邁進了“新時代”。 40年時光荏苒,40年砥礪前行,用翻天覆地來形容市農科院的變化一點都不為過。 “硬件設施方面,2010年以來的投入相當于過去40多年總投入的4倍,這幾年,僅精密儀器設備這項就投入了2000多萬元。人才引進方面,科研人員占比達到80%-90%,而改革開放前,農科院科研人員占比僅30%,院里大部分都是農場工人……”談起變化,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許旭明如數家珍。 歲月洗禮,人員更替,變的是工作環境和條件,不變的是專注創新的那顆初心。 作為農業科研的“地方隊”,這里始終高舉創新大旗,將科研成果深深鐫刻在三明這片土地上。 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三明市農科院共取得各類成果獎100多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獎34項(其中省一等獎6項)。選育出的129個良種通過國家、省、市科技成果鑒定、審定和認定。各項成果在生產上推廣應用達14億畝,新增產值800多億元。 科研:量與質的“較量” “研為本?!笔修r科院對自身的定位始終清晰。 農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科技的競爭力上,推動三明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作為地方農業科研機構的“領頭雁”,市農科院責無旁貸。 上世紀60-70年代,吃飯問題是國家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里能否裝滿中國糧,事關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在地方,這樣的緊迫感一樣存在。 那時,在市農科院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帶領水稻育種團隊,歷經10年努力,育成高產、高抗的恢復系明恢63,由此改變了我國靠引進IR系統和東南亞品種作為雜交水稻恢復系的局面,極大推動了我國雜交水稻的發展。全國以明恢63為恢復系配組的、通過國家審定的雜交水稻品種達34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2.6億畝,增產稻谷800多億公斤,直接經濟效益800多億元。其中,汕優63品種優良,在國內連續16年推廣面積居全國水稻品種之首。它還走出國門,成為在全球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單一水稻品種,被東南亞地區群眾親切地稱為“東方魔稻”。 一粒種子,解決了眾生的溫飽,也悄然改變了中華大地的種業格局。市農科院把這份榮耀深深地埋在心里,不驕不躁、繼續前行。 “由溫飽向小康邁進,是我們的科研目標。”許旭明說,2000年以來院里的科研定位逐漸從“量”的擴增向“質”的提升轉變。 要吃飽還要吃好。2002年,黃顯波接手水稻研究所后,把提升稻種品質擺在了第一位。 高產、多抗,還要優質、香型。當這樣的科研命題擺在這位南京農大遺傳育種專業的“考生”面前時,他毫不畏懼,因為他深知,這是契合群眾期許、符合市場需求的必由之路。 一身泥濘、滿身汗臭,一年中的大部分日子,黃顯波和他的團隊都扎根土地,風雨無阻。2013年,“瀘優明占”問世,成為福建省第一個達到二級優質米并兼具香型的水稻品種,每年推廣面積4萬多畝,是省內再生稻主推品種之一。 “明兩優527”“明兩優829”“贛優明占”……水稻研究所優質米品種頻出,僅黃顯波團隊就選育出6個達到三級以上優質米的品種。 從吃飽到吃好,優質米讓人們的口糧有了“質”的提升。但在許旭明的眼中,這樣的“質”還遠遠不夠。“主食吃好后,還要吃得健康、吃得豐富,這就要增加養生的品種。此外,物質生活滿足了,精神享受也得跟上?!?/p> 順應形勢,與時俱進。 市農科院對學科設置進行“大動刀”。把土肥、植保、耕栽、畜牧、果樹等研究所,調整為花卉、蔬菜、藥用植物、水稻、旱地作物、食用菌、生物技術7個研究所,從以大田農作物為主的設置格局逐步向多元農業邁進。同時,對研究基地進行完善,建設了智能設施大棚,配備了儀器,農業研究告別了靠天吃飯。 機制活,滿盤皆活。農科人有了更為廣闊的鉆研空間。 這幾年,市農科院藥用研究所、旱作所等選育的鐵皮石斛、金線蓮、陽明山山藥等藥膳品種,滿足了人們的養生需求。 花卉研究所更是新品迭出,就在前不久,所里選育的“白馬王子”“彩虹”“云芝”3個紅掌品種,還獲得了農業部認定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權,這也是我市首次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權的花卉品種。這種新品種保護權意味著農科院對這個品種享有獨占權,就像知識產權、著作權一樣。而花卉所自2013年建所以來,已經自主培育了花卉新品種30多個,目前,還有蘭花、非洲菊等22個花卉品種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并獲得受理。 走進市農科院植物園,大棚內姹紫嫣紅,各個品種、各種顏色的花卉在這里迎風招展,而通過市場它們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賞心悅目的一道獨特風景。百姓心中的這種精神愉悅,讓研發有了源頭活水,讓創新有了“質”的飛躍。 轉化:從“象牙塔”走向廣袤大地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但沒有落地,這就是一句空話。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勢在必行。 于是,一批批科研人員走出“象牙塔”,奔向各個鄉村搞示范、傳技術、授本領,一項項科研成果在三明大地上落地生根;一個個轉化平臺相繼建起,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推進,科研果實在全國各地遍地“生金”。 清流的非洲菊、寧化的辣椒、泰寧的鐵皮石斛、永安的淮山……農科人帶著科研的“種子”,讓一個個新品種在各地發芽成長。 花卉所所長陳昌銘記不清自己去了多少趟清流,每當有花卉新品種誕生,特別是非洲菊品種,他都要在適合栽培的地方搞示范,給需要指導的花農傳技術。迄今,已經有10余個新品種在清流推廣。 去年,他把獲得福建花博會銀獎的非洲菊“紫霞”帶到這里,由于該品種花徑粗壯,插花時不易折斷,花色少見,且產量高,一經推廣就得到農戶和市場的認可。如今,在清流林畬鄉有20多戶農戶種植,累計推廣120多畝,種植效益比起本地傳統品種“紫衣”增產40%以上。 在永安安砂鎮,當地農戶一直以來都有自主加工銷售本地淮山片的傳統,這也成為當地的一個特色產業。近幾年,食品監管日益嚴格,這種經過硫化的淮山片一度被檢出二氧化硫超標,產品嚴重滯銷。但如果淮山片未經過硫化,就會迅速氧化,變黃、變黑,同樣無法占領市場。 2013年,旱作所從臺灣引進“陽明山”山藥,經過4年的“抗蟲、抗病、抗氧化”試驗,最終選育出適合本地種植且無需硫化的山藥品種,在安砂鎮玲瓏村建立示范片種植后,獲得成功。此后,旱作所副所長華樹妹帶領所里的另外兩名同事,三天兩頭下鄉指導農戶,使得這一新品種在當地迅速推廣,如今種植面積已達60多畝。 “不再閉門造車,而是融入農業、融入農村?!笔修r科院黨委副書記蔡新民說,從前那些只會搞論文、搞研究的農科人,如今已經成為推動當地產業振興、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一把好手。 走出去,還要請進來??蒲谐晒茝V,農科院注重“兩條腿”走路。 2016年,興農谷眾創空間成立,這個集創業孵化、培訓、引導等為一體的農業科技轉化平臺,如今已經吸引12家企業及創業團隊入駐。 “通過各個企業的推廣平臺,我們有了更強大的靠山,品種、技術逐漸從本市走向全國各地?!痹S旭明說。 入駐企業三明農興種苗公司,把農科院選育的辣椒、黃瓜、南瓜等蔬菜新品種在福建、江西、云南、新疆等地推廣種植,并建立了遍及全國的銷售網絡;三明森彩生態農業公司與農科院花卉所合作研發選育,目前已經組織培養了30多個蘭花新品種,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 如今,眾創空間在三農企業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創業者找上門來尋求合作。 “請進來”的科研成果推廣成效明顯,市農科院備受鼓舞。這兩年,他們連續舉辦了兩屆農業科技成果推介對接會,通過展示新近研發的名優特新品種,讓企業、合作社等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兩次活動,市農科院與40多家農業經營主體簽訂了70多項成果轉化協議。 人才:樂享“寬松”發光出彩 作為一個科研單位,科研定位會變,成果轉化方式會更新,但對人才的重視卻是始終如一。 市農科院農創文化園里,保留著一臺上世紀70年代的電影放映機。1985年進入農科院后,這臺放映機給許旭明枯燥的科研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樂趣。他說,留在農科院并堅守30多年,這與院里始終注重員工的生活品質,為他們提供寬松的生活和科研環境密不可分。 今年剛從臺灣大學引進的陳仕朋博士有深深的認同感?!白円易鰹槲乙觯@里給了我絕對的工作自由?!标惒┦空f,當初入職前,院里就承諾工作的自由度,如今到了這里,他根據自己的專業和興趣,選擇了植物抗逆研究,才短短半年時間就小有成就,所研究的課題已經申報國家項目。 讓陳博士感興趣的還有市農科院的設備。他曾經去過許多國家和地區同等級別的科研機構,他們大多“重田間、輕設備”,而市農科院各種科研設備齊全,讓陳博士能夠迅速施展拳腳。 “年輕人來到這里,不僅自由,而且工作氛圍也好,我們傳幫帶的傳統一直都有,前輩們絕對不吝于賜教?!辈绦旅裾f。 去年才來農科院旱作所的李清和張楊文,在所里老同事的幫扶下,很快進入工作狀態,如今,他們不僅能獨擋一面,而且成果漸出。他們分別研究的《甘薯的氣味分子對抗蟲抗病機制的影響》和《兩種不同抗病性山藥品種抗性差異的研究》已經申報省自然基金項目。這樣的成長速度,在農科院比比皆是。 環境寬松,農科人有了施展自我的空間;機制漸活,農科人在辛勤勞作后有了滿滿的獲得感。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農科院的工資水平就高于當地。在農創文化園,研究員葉永秦的一張工資條被保留下來,上頭顯示1989年1月份,他到手工資是207元。 40年過去,現在的工資水平與那時相比,至少翻了50倍,這還不包括成果轉化的收入。 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的明朗,市農科院鼓勵科技人員奔赴基層一線,帶著成果和技術領辦、創辦企業,把科研資源變成社會資產,實現自我提升。 去年8月份,花卉所的技術人員與入駐興農谷的神州克勞沃公司合作成立了卉之源花卉企業,所里以技術和品種入股,占49%的股權;克勞沃負責日常運營和銷售,占51%的股權。有了契合市場需求的新品種,加上此前的銷售渠道,卉之源成立不到一年,經營得風聲水起。 “產品供不應求,單單海棠這個品種,廣東一客戶今年就下了200萬元的訂單,公司生產不過來,我們還要讓本地的其他公司幫忙組培?!标惒懻f。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以轉讓、合作、折算股份投資等方式轉讓科技成果的,成果完成人或為轉化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有權取得成果轉讓凈收入不低于70%的獎勵。 就在5月份,市政府通過了《市農科院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方案》,將種業科研人員成果轉化凈收入比例提高到80%。 有空間,有獲得感,農科人在科技的海洋中縱橫馳騁,必將帶領農科院這艘“大船”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