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訊(記者 王昱欽)7月18日下午,記者走進建甌市川石鄉溪口村,幾個村民正在卸載給雷竹筍保溫用的谷皮。 “1畝雷竹10畝糧,3畝4畝娶新娘,5畝8畝蓋樓房,10畝確保奔小康。”這是在建甌川石鄉廣為流傳的一句順口溜。作為“中國竹子之鄉”,建甌市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創新思路,立足雷竹生產兼具生態、經濟雙重優勢,大力推進雷竹產業發展,助力農民脫貧致富。 小小雷竹挑起脫貧重擔 “雷竹出筍早、筍期長、產量高、營養高、筍味美,新造林兩三年就有收入,第5年達到高產,平均畝產2000多公斤、產值3萬多元,科學管理后最高畝產值達6萬多元。”建甌市林業局的專家告訴記者。 據悉,建甌市對于當年雷竹種植面積達5畝以上、初植數量達60株、成活率達85%的農戶,給予每畝補貼300元。目前,建甌市已有500多戶農戶種植雷竹,面積達1萬多畝,年產值達1億多元。 “以前溪口村大部分農民都以種植毛竹、蔬菜為主,這類農作物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遠低于畝產5萬元左右的雷竹。”東河雷竹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吳增付向記者說道。 溪口村現有貧困戶24戶,貧困人口76人。“最忙的時候,平均一天有40多個村民來合作社打工,男的一天工資150,女的也有100。雷竹的出筍期一般從當年的十月到第二年的四月初,這樣算下來,一個村民來打工一年能有20000元左右的收入。”吳增付說。 溪口村村民徐惠生是合作社的“常客”,只要沒有農活,他都會來合作社打工。“卸一車谷皮可以掙幾十塊錢。”徐惠生告訴記者,“只要閑的時候我就到合作社來打工,一年下來也能賺個一兩萬塊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