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訊(記者 王昱欽)7月18日下午,記者走進建甌市川石鄉溪口村,幾個村民正在卸載給雷竹筍保溫用的谷皮。
“1畝雷竹10畝糧,3畝4畝娶新娘,5畝8畝蓋樓房,10畝確保奔小康。”這是在建甌川石鄉廣為流傳的一句順口溜。作為“中國竹子之鄉”,建甌市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創新思路,立足雷竹生產兼具生態、經濟雙重優勢,大力推進雷竹產業發展,助力農民脫貧致富。
小小雷竹挑起脫貧重擔
“雷竹出筍早、筍期長、產量高、營養高、筍味美,新造林兩三年就有收入,第5年達到高產,平均畝產2000多公斤、產值3萬多元,科學管理后最高畝產值達6萬多元。”建甌市林業局的專家告訴記者。
據悉,建甌市對于當年雷竹種植面積達5畝以上、初植數量達60株、成活率達85%的農戶,給予每畝補貼300元。目前,建甌市已有500多戶農戶種植雷竹,面積達1萬多畝,年產值達1億多元。
“以前溪口村大部分農民都以種植毛竹、蔬菜為主,這類農作物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遠低于畝產5萬元左右的雷竹。”東河雷竹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吳增付向記者說道。
溪口村現有貧困戶24戶,貧困人口76人。“最忙的時候,平均一天有40多個村民來合作社打工,男的一天工資150,女的也有100。雷竹的出筍期一般從當年的十月到第二年的四月初,這樣算下來,一個村民來打工一年能有20000元左右的收入。”吳增付說。
溪口村村民徐惠生是合作社的“常客”,只要沒有農活,他都會來合作社打工。“卸一車谷皮可以掙幾十塊錢。”徐惠生告訴記者,“只要閑的時候我就到合作社來打工,一年下來也能賺個一兩萬塊錢。”
合作社抱團取暖拓寬致富路
“我接觸雷竹這一行已經20多年了,可以說是福建比較早做雷竹生意的。”吳增付告訴記者。早些年,吳增付看中了建甌的雷竹市場,便成立了合作社,想在建甌干出一番大事業。
合作社成立之初沒什么名氣,雷竹筍的銷量并不理想,這讓原本滿懷希望的吳增付大失所望。那段時間他輾轉江蘇、上海、浙江、廣東等地推銷雷竹筍,與家樂福、永輝、聯華等大超市建立合作關系,并摸索出一條農超結合的新模式,即合作社與超市合作,直接供貨,免去了中間商賺取的差價,大大降低了成本。
銷路打開后,合作社雷竹筍的銷量一度走俏,很快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市場打開后,訂單量直線上升,單靠我一家的產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當時在東河片的幾個鄉鎮有不少雷竹種植合作社,我一家家上門,勸說他們聯合在一起。最后,我們20多家合作社聯合起來,總的雷竹林面積將近有五千畝,占到東河片區的一半。”吳增付說。
在各合作社“抱團取暖”后,以往“有產量沒銷路”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有了訂單,農戶們種植雷竹也有了保障,種了就有得賣,大家積極性都上去了,我們農民致富也有了盼頭。”一合作社成員告訴記者。
抱團合作后,聯合社雷竹筍的產量每天最高能達到70000斤,不僅滿足了周邊省份的需求,還遠銷深圳、香港等地。
新技術增產量 環保又節能
“以前都是用普通化肥,土壤容易板結,不利于雷竹筍的生長,現在我們都是用光澤產的有機肥,不僅環保,而且產量也提升了不少。”東河雷竹專業合作社技術顧問黃德婢從雷竹林里抓起一塊泥土向記者介紹道,“肥料的使用很關鍵,松軟的土壤可以讓雷竹筍更好地生長。覆蓋谷皮能給竹筍保溫,谷皮蓋得太厚太薄都不行。”
黃德婢種植雷竹已經有近10年的歷史了,如今的他已經是東河片區遠近聞名的“雷竹專家”,經常有雷竹種植戶把黃師傅請過去為他們授課,黃德婢毫不藏私,將他的所有的種植經驗分享給其它種植戶。
川石鄉雷竹種植大戶種有60畝的雷竹,17年他的雷竹林畝產只有3000斤。“去年林良惠請我去給他的竹林看了一下,我也把我的方法和經驗都告訴了他,聽說今年產量翻了一番。”黃德婢自豪地說。
在吳增付的合作社,記者看到大量全新的水管和灌溉器材,這是吳增付買來準備鋪設的灌溉系統。“這套新的灌溉設備可以有效控制水量,以此來控制土壤濕度,既可以節約水資源,還能促進筍的生長,提早上市時間,一套設備前前后后花了大概40萬。”吳增付介紹道。
合作社不僅擁有了全新的灌溉設備,就連無人機這樣“高大上”的機器也被運用到農藥噴灑上。“現在打藥都是用無人機,效率高,就連施肥都是機器代勞。高科技的運用加上科學種植,我們的筍更大也更嫩了。”吳增付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