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工廠”里的幸福生活 “噠噠噠”……伴隨著機器的微響,干凈敞亮的車間里,50多名哈薩克族婦女專心地操作著電動縫紉機或縫盤機,一條條毛巾、一 件件針織羊毛衫在她們手中誕生。這里是新疆緣祺紡織有限公司在雀爾溝鎮利用老鎮政府會議室建起來的紡織服裝加工點,被稱為“衛星工廠”。 今年28歲的縫紉工哈麗達家住附近的克孜勒塔斯村3組,之前是家庭主婦,一家人靠丈夫放牧、打零工維持生計,本也想做點工增加家庭收入的她,苦于孩子年幼而不能出遠門。現在,工廠建到家門口,哈麗達可以每天走路上下班,還能照看家里。就在3月9日,她領到了2月份培訓期的1500元工資。 “培訓期結束轉為熟練工后,縫紉工月工資可達3000元,縫盤工最高可達6000元。”緣祺紡織產業園董事長劉清玉介紹說,“目前我們分別在雀爾溝鎮鎮區、西溝村和石梯子鄉建了‘衛星工廠’,已吸納150名農牧民進廠培訓就業,切實扛起社會責任,支持脫貧攻堅。” 何為“衛星工廠”?林暉說:“就是哪里需要定位哪里、塊頭不大作用不小。”就在前不久,他還在克孜勒塔斯村村民文化服務中心召開勞動力轉移推薦大會,動員當地農牧民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實現美好生 活愿景。在解決農牧民“就業難”問題,滿足他們離土不離鄉、離家不離村、出家門進廠門意愿的同時,“衛星工廠”也緩解了援疆企業一定程度的“用工難”狀況。 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由福建援疆龍巖分指揮部于去年底創新實施的“產業援疆+援疆企業+衛星工廠+農牧民”援疆扶貧模式,將為呼圖壁縣紡織服裝主導產業發展注入強動力。正如雀爾溝鎮黨委書記許建軍所言,“衛星工廠”的建設,有利于今后為縣城紡織服裝大企業培育和輸送優秀員工,隨著住房、子女就學等配套問題的逐步解決,將有力促進農牧民向市民轉變。 閩疆緣、紅土情,龍呼兩地一線牽。一年多來,龍巖援疆人員用閩西老區干部扎實、肯干、擔當的作風贏得了當地的贊譽。呼圖壁縣縣委書記丁彥明這樣評價:“龍巖援疆干部為呼圖壁經濟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持、作出了很多貢獻,縣委、縣政府是滿意的。”縣長丁大明如是總結:“龍巖援疆工作在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智力幫扶、促進交流交往交融等方面均取得實效,得到我們廣大干群的認可和贊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