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傀儡。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林夢琳 徐庭盛 攝 百年興衰繁華不再 “好誒,嘿!”伴隨著鑼鼓聲,后臺幫腔起又落,美猴王翩然而至。鑼、鼓、鈸、板鼓齊上陣,音律抑揚頓挫間,孫悟空大鬧蟠桃宴。騰云、翻滾、怒斥、獨白……劇情跌宕起伏間,傀儡操縱者的嫻熟演技讓人驚嘆。 “這門絕活,伴隨政和人民已有百余年了?!崩盥≈钦f,四平提線木偶戲盛行于政和各個村落,但隨著社會的急速變遷,木偶戲逐漸衰落。一度,戲曲研究者都以為四平腔已絕跡,幸運的是,在政和楊源發現了這古老戲曲的遺存。時過境遷,政和目前也僅有桃洋班、禾洋班和蘇地班等幾個木偶班社。 “四平戲曲調活潑,早年間村里幾乎人人都會哼上幾段?!眳莵硗f,現在村里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無論是下田耕作還是上山砍柴,都愛邊勞作邊唱曲,經常出現一人高唱眾人應和的情景,那充滿歡樂的場面讓人回味許久。但年輕一代別說唱了,聽懂都困難。 在桃洋村,提線藝人張森聲整理著父親遺留下來的木偶道具,感慨中透著幾分無奈。他說,自己七歲就跟隨父親到各地演出,苦練到二十幾歲才能獨立登臺。當時,一年下來有百余場表演,現在一年也就演個十余場。最讓他著急的是,自己今年七十有余,身邊的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那挑制造于“丁巳”年間、已有百余年歷史的木偶,傳承成了大問題。 峰回路轉光景重現 張森聲的擔憂不無道理,木偶藝人年事高,傳承人缺乏,四平木偶戲的未來堪憂。萬幸的是,隨著近幾年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漸成風氣,四平木偶戲這株“老樹”,也在新的歷史機遇期冒出了新芽。 2017年,政和縣建成了南平市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展館采用圖片、實物和模型相結合的形式,展現了政和多彩的非遺文化。其中,政和四平提線木偶戲成為展館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過往游客總會被木偶身上繁密精美的圖案、工巧細膩的刺繡所吸引。政和縣在申報非遺項目的同時,還積極做好非遺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工作,經常組織人員赴各地演出,傳播四平提線木偶文化。 “為了讓木偶戲能夠更好地傳承,我們還在楊源小學成立了四平戲小劇團。”李隆智說,小劇團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傳播家鄉文化,也為將來文化傳承培養一代人。吳來旺受此啟發,暑假剛至就立即組織全村10多個孩子學習提線木偶。在他看來,孩子長大后不用非得以木偶戲為業,“只要大伙兒會哼一哼曲,四平木偶戲的根就不會斷”。 想到孩子年紀尚小不能理解戲文,吳來旺反復解讀《西游記》,結合四平戲劇本的特點,改編出新劇目——《蟠桃會》“基礎教學”版。如今,每到夜晚,孩子們都會陸續趕來學藝。剛上小學四年級的李德滿是學徒中的一員,二十幾天的學習讓他受益匪淺。他說,以前的暑假都在電視機前度過,今年的暑假因木偶戲而特別、有趣。 日前,政和縣東平鎮文化站給小學員們送來了筆和筆記本,以便他們記錄劇本,這讓吳來旺感動不已。他說,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四平提線木偶戲的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相信木偶戲今后依舊能“春意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