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米寬的交溪河將福安上白石鎮財洪村一分為二,下坪仔自然村孤零零地處在另一邊。古老的河流孕育了下坪仔村的同時,也限制了當地村民的出行。就這樣,一條渡船,成了下坪仔村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風里來雨里去的擺渡人,一直堅守在這蜿蜒曲折的交溪河上。 東南網8月2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黃虹)17日5時43分,太陽已泛出炙熱的光芒,記者來到福安上白石鎮財洪村渡口時,下坪仔村的村民陳錦華和他的小木船已靜靜地等在河邊。 50多歲的陳錦華用滿是老繭的雙手費勁地按住船舷,盡可能穩住小船讓記者上船。陳錦華說:“凌晨5點送村民過來看病,就沒返回。全村只有一艘鐵皮船和一艘木船,不巧鐵皮船正在修理,今天只能坐手搖木船了,人少的時候,我們一般也只開木船?!?/p> 待記者坐穩,陳錦華解開纜繩、抽起竹竿,再把竹竿撐在岸邊,輕輕一用力,船劃進河里。穿著灰白色長袖T恤、戴著斗笠的陳錦華讓人感覺很質樸。雖長期“隱藏”在斗笠下,歷經風吹雨打的臉龐還是被太陽烤成古銅色,笑起來臉上皺紋清晰可見。他雙手搖槳,在河水嘩啦啦的聲響中,向記者講述他的擺渡故事。 從做擺渡人開始,就沒離開過交溪河、離開過船 下坪仔村有100多戶400多人,每天都要靠渡船出行。 “趕集的日子小船從早上4點就忙個不停,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陳錦華說,“自有村落以來,河上就沒有橋梁。他和村里的幾個好兄弟20多歲開始擺渡生涯,在船槳日復一日的吱呀聲里,迎來朝陽送走夕陽,一干就是26年?!?/p> 從最初的小木船到現在的鐵皮船,河上劃槳的嘩嘩聲變成馬達的突突聲,陳錦華也從青春少年變成年過半百的老船工。 “哪怕只有一個人過河,他也會跑一趟。”一起過渡的村民陳麗平告訴記者,前幾年村里有了四季都可采摘果蔬的生態農莊,有游客來了,陳錦華就把家搬到河邊,方便村民隨時能找到他,而游客只需在對岸喊一聲。 以前只有木船,前兩年村里買了有棚子的鐵船,沒乘客的時候,陳錦華就在船上“貓”一會兒。無論是風雨天還是寒冬酷暑,村民總能在盈盈一水間看到他擺渡的身影,就連除夕也不曾停歇。每天在船上的時間超過15個小時,從做擺渡人開始,陳錦華就沒有離開過交溪河、離開過船。 不希望休息,一休息村民就出不了村,孩子也沒法上學 船到河中間,記者看見下坪仔村陸續有村民挑著擔子在岸邊等船。 陳錦華加快了搖槳的速度,呼吸越來越重,臉上的汗水成線地往下淌。 3米、2米、1米,停船、靠岸、搭板……船停穩后,陳錦華在船舷和岸坡之間搭上一塊厚木板,用腳使勁踩了兩下,確定穩當后,招呼記者和幾位村民下船。這樣的動作,他每天要重復上百次。 陳錦華看了看岸上的7副擔子和11位村民說:“一趟走不完,分兩趟吧?!?/p> 記者這回沒有上船,在岸邊的樹蔭下等著,其間不斷有村民挑著擔子來到岸邊。 10時57分,陳錦華已將村民全部運送過河。他將船靠穩,拿起一個裝滿水的大號可樂瓶,走到樹蔭下,擰開瓶蓋咕咚咕咚地一口氣灌下半瓶水。隨后,脫掉如同剛從水里撈起來的T恤胡亂地擦把臉,使勁一擰,擰出的汗水嘩啦啦砸到滾燙的地面,然后將T恤鋪在河石上。一會兒工夫,T恤已經半干。 陳錦華這才開口道:“年齡不饒人,以前這樣跑幾趟真不算什么,現在幾趟下來,就覺得心跳得厲害,上氣不接下氣。” “大家離不開這個渡口?!标愬\華語氣有些無奈,“渡船是我們村民的生命通道。村里沒有商店、學校、醫院,還有不少村民的田地、山林在河對岸,出門耕作必經這個渡口?!?/p> 下坪仔村民都靠陳錦華的渡船出行。每天迎來送往的村民有200多人次,遇到大暴雨天,船過不了河,陳錦華會全天休息?!暗也幌M菹?,一休息就說明村民都出不了村,就連孩子都沒法上學。每年會有三四次,因為下大雨,孩子們不得不停課幾天,一年下來,會因此停課十幾天,這樣不好?!?/p> 希望發展旅游業,渡船改游船,載游客領略兩岸風光 “這么熱的天在河道上工作,確實很辛苦?!庇浾哒f。 “這么多年習慣了,無非多流汗?!标愬\華笑道,“都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劃船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熱不過船上、冷不過船上?!?/p> 陳錦華說:“夏天要多準備一塊布,時不時把布浸泡一下水,放在踩腳的地方,不然時間久了腳底會起泡。冬天寒風打在臉上像刀割過一般,耳朵、手腳年年長凍瘡?!?/p> 陳錦華告訴記者,等開學了,每天早、晚有兩個過渡的高峰,他要往返十幾趟接送上學的孩子們?!暗教幎荚诎l展,我們村卻沒有變化。村民都盼著‘渡改橋’,不知道能不能實現?!闭f著話,陳錦華突然抓起沒干透的T恤套上,甩開步子往船上跑去,記者看向對岸,才發現有人要過河。 記者趕緊跟上,待坐穩,陳錦華劃著船慢慢駛向對岸。烈日照在水面上,泛著刺眼的白光,晃得人睜不開眼。一陣陣熱浪打在臉上,竟沒有一絲河水的涼意。陳錦華似乎感覺不到這一切,眼睛盯著前方,認真地劃著船。 陳錦華擺渡時會時不時往河道遠處眺望。他說,他和幾個兄弟除了開渡船,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就是“救人”。每到暑期,有些小孩喜歡結伴到河邊玩耍,渡口溺水事件時有發生。只要發現有人溺水,他們就會奮不顧身地下河救人。 陳錦華說,如果真的有一天架橋了,他也不會離開渡船,也舍不得離開渡船。最好是發展旅游業,這樣他的渡船能載著游客領略交溪河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