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共治 換來水清岸綠 逢酷暑時節,傍晚到坂中橋下富春溪游泳戲水的市民越來越多,時不時還能看見白鷺展翅掠過溪面。 福安境內水系發達,交溪、穆陽溪、茜洋溪等沿岸風光旖旎,山水畫廊移步即景,穿城而過的富春溪,更是被市民譽為“母親河”。為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2017年,福安打響“治水”之戰,全面推行河長制,流域水質成為重要的考核指標。 為打好這場水質提升的“翻身仗”,當地干部群眾都擼起袖子“治水”。據統計,2017年以來,福安市組織鎮村干部、青年志愿者等共2130人次參與河道、海域垃圾清理活動;組織部門聯合行動,對轄區的堆、洗、制砂場所進行全面整治,整治面積達18.5萬平方米;針對賽岐鎮梨園場、上白石鎮沙坑村、溪柄鎮梅溪以及甘棠護城河黑水河臭水溝的“城市病”以及畜禽污染問題,通過垃圾清運、河道清洗沖污以及拆除生豬養殖場等方式,使水環境明顯改善,共治理河道長度達6.3公里;實施城鄉污水治理工程,除城區污水處理廠、賽甘污水處理廠、溪柄鎮污水處理廠和賽岐污水處理廠已投入運行外,12個鄉鎮10座污水處理廠和灣塢西片區污水處理廠已建設完成,實現鄉鎮污水處理全覆蓋。與此同時,各鄉鎮垃圾轉運車輛已基本配備到位,農村改水改廁穩步推進。 王淑容是福安市穆陽溪安全生態水系的一位河道專管員,2017年9月,福安市在全市范圍推廣使用“智慧河長”系統,她也成為這個“智慧大腦”的使用者。“過去將污染信息上報后,需要經過逐級審批,再安排人員處理。現在只要將被污染的河道拍照上傳,信息就會被管理系統迅速收集,并提醒各級河長作出相應的處理。” 作為福安市320名村級河道專管員之一,王淑容需要每天開啟“智慧河長”APP進行河道巡邏,“它會自動記錄我今天巡邏的時間、路徑,直接反饋到指揮中心的平臺上,轄區河長都看得到。”巡邏結束后,王淑容還要寫一份“河長日記”,作為一日一總結,她說:“這種透明化的監督,讓專管員不敢懈怠。” 今年6月底,穆陽溪安全生態水系項目全面竣工,該項目起于穆陽鎮蘇堤橋,止于康厝鄉梧溪村,全長11公里。這是福安市首個投資規模超億元的水生態治理工程,在20個月時間內,相繼重塑江心洲3個,修復古碼頭、古渡口7個,沿河洗衣臺10個,建成6個生態親水公園,新建園路和步道9公里,修復恢復河灘河床6萬多平方米。將污水處理與河床改良、河灘恢復、河岸修復、生態親水工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改善了穆陽溪流域水質和生態環境,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的目標。 除了頂層設計和政府發力外,源自民間的力量也讓福安的“治水”之路走得更為順暢。據了解,福安市目前已有多支“治水”志愿者隊伍。在福安市河長辦聯合共青團福安市委的倡導下,來自寧德職業技術學院、民族中學的學生青年志愿者建立了“河小禹”青年護河隊。他們利用周末時間協助河道專管員巡河、清理河道垃圾。同時,穆陽鎮、上白石鎮、陽頭街道、城北街等地的志愿者隊伍也定期舉辦“護河”行動,協助開展垃圾清理、入戶調查、分發“護河”宣傳品等活動,激勵廣大群眾參與到“治水”工作中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的福安,“綠”已成為最亮麗的人文景觀和最耀眼的“金字招牌”,從沿海到山區,從城鎮到鄉村,仍以強勁的綠色脈動,向未來蓄力邁進。(閩東日報記者 張穎珍 通訊員 吳慶堂 文/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