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長人數 實施街長制以來,各縣(市、區)結合實際情況,任命和指派街長,截至9月初全市已有377名街長上任履職 街長素質 街長應當具備基層經驗豐富,轄區街道熟悉,熱心城管事業,善于同群眾溝通與打交道,有公平心、正義感 街長責任 街長主要負責道路沿線市容市貌、環境衛生、綠化美化等日常巡查勸導與信息反饋,配合相關執法部門加強市容亂象的整治 市容市貌管理是很多城市在發展中都會遇到的“痛點”。為此,漳州于去年9月正式施行首部實體性法規《漳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門前三包”責任區管理若干規定》,按照法規中區域劃分和管理要求,試點實施“街長制”,推進市容和環境衛生網格化精準管理。經過一年多的施行,各方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街長戴學貴(左二)向商家宣傳“門前三包”(鄭文典攝) 街長都是人民群眾身邊親切的人 臺灣路位于市區古城內,轄區內舊房院落、背街小巷多,老年住戶也較多。“有的老人舍不得將一些大的雜物丟掉,便堆放在門口墻角,很容易形成衛生死角。”臺灣路街長、華南社區居委會主任戴學貴說,從督促商店店主履行“門前三包”工作到規勸占道晾衣,從查看路面破損情況到清理街邊衛生,街長的工作事無巨細。“遇到住戶雜物占道等問題,需挨家挨戶走訪找到物主,并開展思想工作說服其自行處理,或同意社區將雜物進行清理。” 記者在博愛西路看到,街道兩旁的商戶經營井然有序,以前商戶店外經營、非機動車輛亂停亂放等問題得到明顯改善。 “我在華南社區工作了十多年,附近的住家商戶基本都是老熟人了。”博愛西路街長、華南社區書記吳紅英說。她每天都會上街走訪查看每家店鋪日常經營情況,包括勸導非機動車停放、規范店外經營等。“有的店鋪門口,客人的電動車亂停放,我們還未上前提醒,店家看到我們走來,便自覺地將車輛移到線內停放整齊。” “在城市管理中,執法隊員通常代表一種剛性的執法權威,與之相比街長則是以更加柔性的方式協商溝通。”薌城區城管執法局副局長劉永剛介紹,前期經過街長的宣傳和勸導,讓執法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更能取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街長讓城市的末端管理轉向社會協同治理 在街長制實施前,城市管理人手不足,難以做到環境管理的面面俱到。劉永剛說,市區有的街道辦事處所轄面積達十幾平方公里,而駐街中隊執法隊員只有十幾名。 街長制的實行,有效推動城市的末端管理向社會協同治理轉型。街道辦按照“網格化管理”模式分出若干道路網格,并分別設立街長,承擔管理第一責,并與執法部門聯合協作、齊抓共管,城市管理力量明顯增強。 “日常工作主要以勸導為主,但對于屢勸不止的,我會反饋到微信工作群里,報上級街長協調處理,或與駐街的執法隊員一起督促其整改。”芝山公園路街長、通北街道金源社區主任陳秦蘭說。 市區各街道的街長分為兩級,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擔任一級街長,二級街長大多由社區書記、主任等擔任。工作中,街長一發現問題,能勸阻解決的就當場解決。不能解決的,會及時將問題采集并上報到工作群里,由一級街長或其他相關領導協調處理。 街長致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安全隱患 除了路面日常巡查與信息反饋,幫助轄區內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也是對街長的必備要求。“許多居民不僅有我的手機號,而且還加了微信,遇到問題時,他們隨手一拍就能及時把問題反饋給我們。”陳秦蘭說。 “金源新村的水溝蓋破損了,過往行人較多,怕老人小孩摔著了。”接到群眾反映后,陳秦蘭立即趕到現場確認情況,并與專業人員聯系,督促其盡快對破損的井蓋進行修繕,排除安全隱患。 上月連日暴雨,導致龍眼營一巷民房內的龍眼樹倒伏。得知情況后,街長吳紅英與戴學貴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發現該樹乃百年老樹,傾倒在屋頂上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她們立即將該情況上報給一級街長、西橋街道組委鄭蔡樂,經多方協商,該問題得到及時妥善解決。 街長工作還需群眾支持和社會共同參與 “街長制”帶來的變化,群眾感受最深。今年以來,市民共同見證街道變“寬”、變整潔。“亂停車、亂擺攤的情況不見了,走在街上都覺得舒心多了。”談及如今市區的變化,青年路上的商家紛紛為“街長”點贊。 “街長制”實行一年來成效明顯。據了解,薌城1至7月關于“市容市貌”立案宗數同比減少28.65%。劉永剛說,行政處罰案件數的明顯減少有力佐證“街長制”取得的成效。 盡管如此,采訪中許多街長坦言,日常除了要完成“門前三包”的督導以及信息采集工作,還要配合相關職能部門解決居民遇到的問題。社區工作所涉及的事務日趨繁雜,街道的管理僅靠幾名社區工作人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為此,薌城積極探索完善“街長制”,計劃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強城市管理力度,強化城市管理的督促檢查和跟蹤問效。許多街長也呼吁,為更好地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痛點”,推進“門前三包”全面落地施行,提升城市品質,需要店家強化自律意識,落實主體責任,更需要廣大群眾的支持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本報記者 王琳雅 通訊員 鄭文典 吳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