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23日訊(本網記者 鄭思楠) 建設一條施工難度可以排上全國前五的鐵路隧道有多難?中鐵十六局南龍鐵路項目部總工王常坤說:“兩百米的長度,每天300多個工人輪崗晝夜不停全年無休花了2年時間。” 據了解,一條3000米鐵路隧道平均完成時間大概兩年,而3639.55米南龍鐵路荊西隧道從2014年3月動工,2018年1月13日順利貫通卻花費了將近四年的時間才完成。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呢?今天,記者來到南龍鐵路荊西隧道,聽這條隧道的建設故事。 最后時刻遇到“超難題” “高富水、高應力、高風險,國內罕見、全路矚目”這是業內對于南龍鐵路荊西隧道的普遍評價。 南龍鐵路荊西隧道全長3639.54米,建設初期,計劃從2014年3月動工,2016年8月計劃貫通。 2016年3月初的一個中午,在距離計劃貫通不到五個月的時間,也就是即將邁進工程最后階段,突然施工時遇到接觸面涌出大量的泥沙,在全體人員退到安全地帶,觀察一晚上,第二天再進去發現,挖了三個月的一百多米被回填了。“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王常坤總工說。 據介紹,這條約200米高富水、高應力、強風化不良地質侵入接觸帶。施工至該接觸帶時,隧道多次出現大量涌水涌泥。其中一次涌水峰值達3000立方米每小時,持續4天后瞬時涌出約5000立方米泥砂,泥砂淤積長度達260米并將80米的隧道全斷面“塞滿”。 “稍微不注意可能就會造成山體坍塌,而且,這種大量的涌泥涌水現象非常容易出現大型的安全事故”當時,這個200多米長度可是愁壞了專家們。 可能有人會說,那把山全部挖開,不是更快更便捷?王常坤總工告訴記者,那樣做就會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同時成本將變高。 200多米耗費20多個月 為成功穿越該接觸帶,中國鐵路總公司工管中心先后5次組織專家會,修訂設計參數、制訂安全措施、確定施工方案。也正因為該段的圍巖狀況極差、地應力極高、地下水極其豐富,荊西隧道被專家定性為“國內罕見、全路矚目”的全路“重難點”控制性工程。 最后,是怎么解決這個難題呢?項目經理楊立財介紹說:“荊西隧道我們在進口洞內增設了迂回導坑和專門泄水洞,對洞內富水定向疏導;采用了國內最先進的前進式帷幕注漿技術,成功地固結隧道前方塌體和巖體,截斷了承壓水流;采用了先進的瞬變電磁技術,并結合傳統的地質雷達探測和TSP超前預報技術對前方巖體、富水以及帷幕注漿效果進行預探。 “通俗點說,就是把這些一團亂泥變成固態,然后再打掉開挖,邊注漿邊開挖。”王常坤說。荊西隧道不良地質接觸帶自首次出現涌水涌泥到成功穿越,用時20多月,月平均進尺僅僅10米。據統計,在此期間隧道涌水量達500萬立方米,清理涌泥達6000多立方米。 荊西隧道的順利貫通,不但為南龍鐵路2018年全線建成通車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也為攻克類似的“高難尖”鐵路隧道工程積累了珍貴的豐富的施工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