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珠海10月24日電 (陳小愿 李晗雪)港珠澳大橋24日正式通車,大橋穿越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海洋環境極為敏感,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備受關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日前介紹情況時,始終強調“環保先行”理念,將該工作貫穿大橋建設全過程,并將在營運期推進生態修復工作。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橋工程堅持“環保先行”理念,以“源頭控制”為抓手,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相繼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中華白海豚保護、防洪評價等環境保護專題研究。 工程隊還創新施工工藝,在建設中融入環保元素。余烈指出,工程隊采用“大型化、標準化、工廠化、裝配化”的設計理念,實現沉管隧道、橋梁承臺、墩身、鋼箱梁岸上工廠化預制、海上拼裝和裝配化安裝,提高作業效率,縮短海上施工時間。 同時,通過增大非通航孔橋跨徑、埋置式承臺優化設計等,減少占用海域面積,降低阻水率,減少施工噪聲,降低海上施工對海洋環境和中華白海豚的影響。 據介紹,大橋管理局通過合理安排工期,盡量避免在4至8月中華白海豚繁殖高峰期進行大規模疏浚、開挖等容易產生大量懸浮物的作業;并采用大型設備以減少施工設備數量,以相對均衡的工作安排避免集中、高強度施工,減少對工程施工區及周邊生物等的不利影響。 對于營運期主要環境保護工作設想,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提供記者的資料顯示,管理人員將通過覆蓋全橋的視頻監控、隧道內24小時持續的環境監測、兩個人工島上專門設立的中華白海豚觀測站及驗潮站等智能化設備,對大橋主體工程及附近區域的水、氣、聲環境和中華白海豚進行持續監控。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方面表示,營運期還計劃逐步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改善人工島生態環境,為海鳥提供棲息場所;與科研機構聯合開展改善珠江口生態系統和保護中華白海豚的科研項目等。(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