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沙縣高橋鎮官莊村村民徐道平申請的30萬元貸款額度獲批。此前,他想擴大苗木種植規模,卻苦于缺乏資金,是綠色金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綠色金融指的是,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所提供的各項金融服務。”在5日舉行的第十四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綠色金融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表示,發展綠色金融,可撬動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推手,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打通堵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 福建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于2017年發布了《福建省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力爭到2020年,建成與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相匹配,組織體系完備、市場高度活躍、產品服務豐富、政策支持有力、基礎設施完善、穩健安全運行的綠色金融體系。 “三明在全省率先建立綠色金融統計監測制度,率先構建銀行機構綠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價機制,率先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三明市長余紅勝介紹,作為全國重點林區,三明還創新推出林權抵押貸款、支貸寶、“福林貸”等綠色金融產品,目前全市林權抵押貸款120.1億元,約占全省總量的60%,通過政策和產品創新,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斷進入千家萬戶。 林農和林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銀行覺得抵押物評估難、監管難、處置難,這些難題不解決,“金融血液”就無法流入林業領域。參加綠色金融論壇的專家普遍認為,三明通過改革,建立了資產評估、森林保險、林權監管、快速處置、收儲兜底“五位一體”大額貸款風險防范機制和“銀行+村合作基金+農戶”的小額貸款風險防范機制,較好地打通了此前的堵點。 “三明市大力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充分發揮林權融資功能,走出了一條生態得綠,林農得利,金融機構收益穩健的金融創新之路。”國家林業與草原局林改司巡視員劉家順說。 點綠成“金” 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張承惠認為,由于綠色金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綠色標準界定不統一、金融機構獲取綠色信息困難等問題。“建立風險量化、評估、預防機制是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張承惠說,地方試點應建立綠色金融大數據平臺,連接投融資雙方,提供項目信息展示、信息統計監測、政策發布、績效評估、風險評估等服務;建立政府主導的融資信用擔保體系,同時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降低金融機構的放貸風險;注重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為金融機構獲取綠色信息提供幫助。 林業如何調整自身,以吸收綠色“金融血液”?“第一要多元化經營,做到短期長期經營相結合,優化林業的融資結構;第二靠規模經營,提升林業資金的周轉能力,實現資源的不間斷利用和現金流的循環;第三要特色發展,在特種種植、特種養殖、特色景觀開發等方面多下功夫。”劉家順表示,各行業都應該利用市場供求的價值規律,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實現行業與綠色金融的互利共贏。 “綠色金融要可持續發展,必須構建多位一體的綠色金融綜合服務體系。”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認為,應打造集政、研、學、產、投、融于一體的綠色金融一體化方案,用創新的金融支撐把森林這個“綠色銀行”做大做強,守護好綠水青山,并找到將其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