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1月7日電 (記者 楊喆)香港38位經濟學者6日聯署聲明支持“明日大嶼”愿景。參與聯署的學者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表示,綜合成本效益等各方考慮,“明日大嶼”將是解決目前香港土地問題的上佳選擇,香港不應坐失良機。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愿景,擬在大嶼山填海造地1700公頃。參與此次聯署的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指出,香港經濟主要制約因素是土地供應不足,只有像填海這些選項才真正増加香港土地供應,其他選項大部份只是改劃用途。 麥萃才解釋說,填海將土地由無變有,并交由政府規劃,發展經濟;省去收地所需的時間成本,又減少可能面臨的糾紛,便于整體作長遠規劃。綜合考慮,填海是實現難度較小的方案,且香港填海的歷史已超過百年。 至于為何選址東大嶼,麥萃才介紹,早幾年前政府也有研究過,最后選址就是東大嶼。那里本身已有海島,四周海岸較淺,加上生態價值有限,較適合填海工程。而填海后人工島四面環海,土地價值較高。大嶼山的原海岸線,也得以保存。 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經濟學會顧問劉佩瓊指出,目前香港用地嚴重缺乏,填海的方式不僅更便于規劃,還可使整體用地范圍擴大,有利于吸引人才。 為探討是否物有所值,聯署對“明日大嶼”進行了成本效益分析。結果顯示,人工島帶來的財政收入,單計算賣地已可回本,還未計算所產生的經濟活動的稅收及其他社會效益。 劉佩瓊認為,中長期發展填海不僅潛力巨大,而且阻力較小。同時,由于工程開展分階段進行,每年所需要的成本不會很多。在此問題上,特區政府有著長遠的目光。香港若要長期維持競爭力,不只要考慮這一代,還需要為下一代著想。“明日大嶼”愿景便從香港整體發展出發,將為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麥萃才也強調,項目的支出不是一次性,而是連續性,以十數年來分攤每年,政府財政應該能負擔。況且,“明日大嶼”填海造地,是把資產種類由流動資產轉化為固定資產,有效增加土地儲備,日后透過賣地的收入,以及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將帶來更大收益和社會效益。 此外,他還提到,在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背景之下,填海所增加的土地供應將為產業和人才提供新的機遇,從整體上促進區內各城市的融合。(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