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8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道,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研究引入創新技術防治蚊、鼠,例如以雌蚊作為媒介,將控制蚊子生長的調節劑帶到各水體中,使水體中的孑孓不能孵化成成蚊,另探討用夜視攝像技術及人工智能科技了解鼠患情況,更有效及準確施放滅鼠劑及捕鼠器。 據報道,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7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顯示,在登革熱病媒監察方面,除加快公布不同階段指數外,研究改良誘蚊產卵器設計,加快數據的更新密度,署方也在測試新的控蚊方法,以雌蚊作為媒介,將控制蚊子生長的調節劑帶到各水體中,使水體中的孑孓不能孵化成成蚊。 此外,防治蚊患的基因技術以生物科技改變成蚊基因,使雄性成蚊不能生育或使其下一代提早死亡。該技術始于2016年,一家英國科技公司在爆發寨卡病毒的巴西測試,但該技術只應用于埃及伊蚊,暫未向白紋伊蚊測試,食環署會繼續留意新技術發展,以及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評估該科技在港使用的可行性。世衛組織暫未建議常規滅蚊使用這項新技術。 至于防治鼠患,食環署繼續研究改善鼠患指數調查方法,并探討使用夜視攝像技術及人工智能科技了解鼠患,以便更有效及準確施用滅鼠劑及捕鼠器,但要大規模應用于常規滅鼠工作,還需克服各項技術和環境問題,因此正考慮試驗及評估廣泛使用的可行性。2018年1至9月間,署方清理、捕獲的老鼠,分別有20374只和11787只,毀滅6829個鼠洞,以及發出3640次警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