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前,莆田市正全面推進“莆田河(湖)長制及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努力實現管河(湖)治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拓寬社會參與渠道,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大力營造濃厚管河(湖)治水、護水愛水氛圍,擴大莆田市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及河(湖)長制工作影響力,展示莆田市河(湖)長制工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打造“荔林水鄉”管河(湖)治水工作品牌,莆田市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領導小組、莆田市河長制辦公室、中國文明網·莆田、中共莆田市委網管辦、莆田市通聯站、東南網莆田站聯合舉辦“莆田百姓話河長制”專題報道。 治理后的洋埕河畔 東南網莆田11月22日訊(本網記者 王龍風 實習生 楊超斌 文/攝)河道兩旁圍網養殖亂七八糟,畜禽尸體漂浮經常可見,生活垃圾把河道扮成五顏六色……這是莆田荔城區洋埕河過去那些年的真實寫照,這讓河道沿岸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河還是那條河,但現在,洋埕河正在一段一段地發生著變化。 洋埕河總長8.5公里,是木蘭溪的一條支流,是木蘭溪下游南洋平原內的一條重要的排水河道。洋埕河主河道流經荔城區新度鎮與黃石鎮多個村莊,目前已被納入荔城區區級河道管理。洋埕河區級河長、荔城區政府黨組成員肖文瑞向東南網記者介紹,荔城區制定了完善的河(湖)長制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區、鎮、村三級河(湖)長制,堅決履行管、治、保“三位一體”職責,用制度明確職責的范圍、監督責任的落實,因此洋埕河的管護機制也已然成熟。 制度保障了,如何將治理舉措落實到實處才是關鍵。擺在洋埕河畔那成片的畜禽養殖場成了治理洋埕河需要解決面對的第一道難題。 “洋埕河兩岸居民過去多以傳統的畜禽養殖業為生,以養殖、販賣雞鴨為主。村民環保意識較差,過去經常把畜禽養殖產生的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河內,導致河道水質每況愈下。”洋埕河鎮級河長、新度鎮綜治辦專職副主任陳建新說,導致洋埕河水質變差的罪魁禍首正是那些河面漂浮垃圾、畜禽圍網養殖以及旱廁直排等。 為此,荔城區先后共組織洋埕河河道沿岸綜合執法11次,拆除旱廁550多個、畜禽養殖場98個,拆除面積共2500多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筑8宗,拆除面積達1500多平方米。經過嚴格的執法,基本斬斷了洋埕河河岸上的污染源。下一步,荔城區將通過全面推廣三格式化糞池并鋪設污水收集管網,徹底解決岸上污染源問題。 據了解,為了讓群眾能夠理解治理洋埕河的重要性,減少執法過程中的阻力,荔城區在嚴格執法的同時,不斷深入宣傳,以此來打消周圍群眾的疑慮,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我們利用村廣播、村村通循環播送,在沿河各村張貼環境衛生宣傳標語,發放2000多份宣傳材料等,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陳建新說。 與此同時,荔城區又組織力量對洋埕河分河段逐步進行清淤、疏浚、護砌、綠化等工作,已經完成治理的河段面貌煥然一新,洗脫“臟亂臭”的惡名。據了解,截至目前,洋埕河已完成了黃石清前村、港利村,新度鎮陽城村等河段河道的復砌、綠化覆蓋及步棧道施工等,其他河段也正在按計劃分步驟地治理當中。 河道疏浚暢通、河岸景觀綠化,經過治理的洋埕河河段又恢復了往昔草色青青碧水流的美麗容顏。如何保護、保持修復后良好的水生態環境,這才是管河治水的關鍵目的所在。 “每天我都會沿著洋埕河,巡河一兩公里。巡河的時間沒有固定,但是我們每天都要求至少巡河一次,并且把發現的問題匯報到區、鎮。如果碰到一些能當場清理的垃圾,我們河道專管員都會自行清理。”洋埕河河道專管員陳建華說,巡查河道有無亂占亂建、亂排亂倒、亂采砂、亂截流等“四亂”問題是他的日常工作。 “每天我都會要求洋埕河8名河道專管員將當天各自的巡河情況拍照、記錄,并發到專門的工作微信群里,并把專門的保潔公司的負責人也拉進群里,做到工作可以扁平化無縫對接,河、岸一體保潔,一旦發現河道垃圾第一時間保潔處理。我也會在群里監督每個人每天完成各自的工作,及時處理好排查發現的問題。”肖文瑞邊說邊向記者展示微信群內的每日情況匯報記錄。 “我們定期評選每個村的衛生文明戶,自家房前屋后衛生較差的將會在村里被通告教育,而且還會與學校聯動,通過學校教育學生,學生勸導家長的方式,共同營造濃厚的氛圍。”肖文瑞説,為了能夠更好地鼓勵、帶動更多的群眾參與河(湖)長制工作,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推動河道的治理,他花了不少心思。 “現在,對洋埕河的治理,我們還在按計劃逐步進行當中。當然,我們也希望群眾能夠不斷提高環保意識,以實際行動,一同參與這項造福子孫后代的事業,共同守護好我們家鄉的每一條河流。”肖文瑞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