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3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青年協會在2016年推行為期2年的“隱蔽吸毒及干犯毒品罪行輔導計劃”,目前該計劃已獲禁毒基金撥款,由2018年12月1日起延續服務3年。 據報道,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在禁毒基金資助下,在2016年6月開始推行為期2年的“隱蔽吸毒及干犯毒品罪行輔導計劃”,為全港10歲至35歲隱蔽吸毒青年、潛在或觸犯毒品相關犯罪行為青年及其家人提供介入輔導服務。 該計劃實行至今,成功建立跨專業轉介機制,與香港8家醫院、新界北警區、社署、海關、律師及學校等攜手合作,已為196名青年及106名家人提供輔導和教育,助他們遠離毒品。目前該計劃已獲禁毒基金撥款,由2018年12月1日起延續服務3年。 該計劃重點是“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黃富強的團隊合作,追蹤服務對象的行為后研發出“青少年毒品罪行風險綜合評估”,以助分析他們的危機程度,從而作出適合貼切的介入。計劃另推出“綜合認知行為治療手冊”,結合理論和一線社工的實務經驗,為業界提供一個有系統和專業的輔導工具。 22日上午,在青協大廈舉行的分享會吸引近100位來自不同服務機構的社工、醫護人員及老師等交流經驗。 “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陳文浩表示,以往社工只能靠外展和主動求助的方式接觸犯罪和吸毒青年,“隱蔽吸毒及干犯毒品罪行輔導計劃”所建立的轉介機制,則能建立有系統的跨專業協作,讓機構的一線社工有意識地發掘低動機的隱蔽吸毒或販毒青年。 他總結計劃成效時指出,整項計劃共有229個轉介個案,當中162人愿意接受社工介入和輔導,效果顯著。 黃富強表示,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犯罪行為風險綜合評估多數應用在普遍意義上的犯罪行為,本次特別針對隱蔽吸毒或販毒青年,相信屬全球首創。 他解釋,“青少年毒品罪行風險綜合評估”是從違法記錄、休閑活動、人際關系、家庭歷史及犯罪態度等八大范疇分析青年吸毒及犯罪風險,并經過香港本地青年個案的驗證,更為貼近香港的實際情況。 他又稱,“綜合認知行為治療手冊”則是根據香港本地青年個案及其家人需要而設計的介入策略,讓受助個案發掘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及潛能,從而提升求助動機和改變現狀的覺察力,借此提供預防重吸毒品的治療手法。 他的團隊通過研究,驗證介入服務的成效,結果發現接受了認知行為治療的青年,在再犯率與吸毒次數等方面的成效均比只參與常規治療的青年顯著。 參與計劃的陳女士表示,1年前收到警方電話,得悉女兒因販毒被拘捕檢控,或面臨長期監禁,恍如晴天霹靂,“我一直以為女兒只是貪玩,晚上去做些兼職。”她責怪自己沒能做好母親的責任,終日以淚洗面,經常失眠,加上對法庭審訊程序一概不知,感到十分彷徨無助。她在探望女兒時也是相互流淚痛罵,不歡而散。 陳女士后來獲青協社工全力支持,并通過認知行為治療和小組輔導,讓她明白最重要是與女兒共同面對,相互鼓勵,與女兒的關系大為改善。 女兒也支持她出席記者會,希望告誡別的青少年切記遠離毒品。陳女士說:“在社工輔導下,我脾氣好很多。以前怪我沒給女兒好的環境,將來等女兒出獄,我一定要給她好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