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在“兒童快樂家園”活動 吳蘇梅 文/圖 12月18日下午放學后,壽寧縣清源中心小學五(1)班的符秋銀和好朋友陳佳麗回到宿舍樓,坐在桌前一起閱讀課外書。因父母常年在福州等地打工,今年12歲的符秋銀從三年級起就寄宿在學校,周末則回到清源鎮符家垱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符秋銀喜歡住在學校。她說,這里有愛我的老師,有好朋友,還有地方玩,有圖書看,比在家里更有樂趣。 小秋銀道出了這所寄宿制學校46位寄宿的留守兒童的心聲。陳佳麗的媽媽雖然沒有外出,但一家四口人卻分居三地。媽媽在城關給上初中的哥哥煮飯吃,爸爸外出打工,而自己三年級前在清源水洋小學上學而無法轉到城里學校上學,只好回到清源小學就讀,平常寄宿在學校,周末則回到城里與媽媽團聚。 “在學校住兩年了,老師愛護我們,我非常喜歡這里。在這里我每天過得很開心,很充實,媽媽很放心。”陳佳麗說。 清源中心小學是壽寧縣第一所公開向全縣招收留守兒童的學校。目前,全校276名學生當中,留守兒童有116人,寄宿生46人。走進清源中心小學的大門,只見寬闊的操場上有乒乓桌、排球場、籃球場,孩子們或在音樂室里唱歌,或在電腦室里操作電腦,或在教室里觀看白板學習精彩的課文內容。操場旁的宿舍樓,光線充足,里頭不僅有寬敞的單間宿舍,還設有開水房、洗衣房、洗澡房、活動室、親情室,就連毛巾、牙刷、被子等生活用品,學校也無償配備給學生。 學校校長周禮貴介紹說:“為了讓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得到更好的關心和照顧,學校自2009年建立寄宿制以來,每天要求10名教職員工24小時住校,其中包括2名校領導、4名輔導老師、2名生活老師和2名保安,以家長式的責任心和愛心,對每個孩子的姓名、年齡、班級、家庭情況、平時表現和思想狀況等,都作了詳細記錄。同時設立心理輔導員,對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進行思想開導,真正做到用心呵護這幫孩子,讓每一個留守兒童在學校都能找到家的感覺。” 為了讓孩子們在這里生活得開心,過得充實有活力,學校建起了“留守兒童之家”和“兒童快樂家園”,組織全校教師擔當“親情家長”,與留守學生結對組成“親情家庭”。輔導老師每周和他們談一次心,每月請他們到家里聚餐一次,和學生家長電話交流一次,每年為結對學生慶祝一次生日,給予留守兒童親情溫暖、精神撫慰和心理疏通。課外活動及周末,“愛心媽媽”或“愛心爸爸”們陪著留守兒童閱覽、下棋、看影片、做游戲,上網和父母視頻交流。 夕陽下,漫步在清源小學的校園,只見十來個留守兒童在“愛心爸爸”的陪伴下正在排球場上練習打排球,孩子們的叫聲和歡笑聲在校園里飄蕩。 望著眼前充滿活力和希望的校園,今年72歲的清源中心小學退休教師葉裕農心里充滿了感慨和激動。他還清楚地記得1988年當他第一次來到清源小學時的景象。那一年8月底,壽寧境內遭遇了強臺風天氣,各地受災嚴重,清源中心小學也不例外。那時,學校只有一棟兩層高的土木結構教學樓,下面四間作為教室,上面一層四間教室,每間隔成四個小單間供教師居住。全校300多名學生,除了在教學樓上課的四個班級外,其余的則在村里的祠堂及村民家中上課。 “教室陰暗,地面凹凸不平,下雨還漏水,桌椅破破爛爛……不管是學生的學習條件還是教師的生活條件都十分簡陋。”葉裕農回憶說,“條件雖然簡陋,但孩子們學習得可認真了。可因一場臺風,那一年差一點無法及時開學。”原來,簡易的教學樓在臺風的摧殘下變得面目全非,房頂上的瓦片全部被吹跑,櫞條折斷,一側的土墻倒塌,成了危房。看到這樣的情景,當時的校長朱祖希焦急異常:“離開學只有幾天時間了,這可怎么辦?” 情急中,他想到能力出眾的老同學葉裕農。在他的請求下,葉裕農離開妻兒從犀溪小學調入清源中心小學。善于做思想動員工作的葉裕農來到清源中心小學后,召集村主干和村民探討整修學校,一邊將學生分散到村民家里開學,一邊動員大家集資建設新的教學樓。 清源小學面臨的困境被愛國華僑沈炳麟獲知后,他打來了8.91萬元的捐資辦學款。1992年,在上級教育部門、當地政府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清源中心小學獲得了現在校址占地5600平方米的土地。當年3月,由沈炳麟捐資興建的教學樓慶同樓拔地而起。該樓為三層磚混結構,建筑面積846.2平方米,于1995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 慶同樓的建成,讓清源小學從此告別了借地辦學的歷史。此后隨著壽寧教育的發展,清源小學陸續蓋起了綜合樓、教師宿舍樓、學生宿舍樓、食堂,操場也進行了水泥硬化,各項教學設施逐漸更新,有了設備齊全的功能教室和藏書豐富的閱覽室、體育設施等。 “現在的辦學條件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有天壤之別,孩子們好幸福!”葉裕農感慨地說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