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名畫家還把原本陳舊的校舍外墻“改頭換面”。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東南網2月14日訊(本網記者 林婕)今年春節,不少家住在鯉城區金龍街道附近的市民多了一個打卡的熱門“景點”。東西塔、老君巖、火鼎公婆、拍胸漢子、面線糊、燒肉粽……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泉州市鯉城區金龍街道后坑社區原培新小學的舊校舍,一組組極具泉州風味的雕塑、手繪作品即刻映入眼簾。
在所有的作品中,一幅具有泉州味道的特色浮雕顯得格外出眾,上面有老君巖、清凈寺、東西塔、洛陽橋等泉州特色元素,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更是栩栩如生。據介紹,去年11月初,社區居民謝文圃、林捍陽等10余名畫家將原培新小學校舍打造成“村級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后來,又恰逢進行社區營造,社區便邀請他們對舊校舍進行改造,這才有了墻上的精美畫作。
除了精美的墻繪,在社區藝術交流中心內,一個個別具風格的藝術品也十分吸睛。用完的油漆桶、廢舊的輪胎、破木板、樹干等,這些尋常人眼中的廢棄物,經過謝文圃、林捍陽等人的巧手,得以重新利用,成為了一件件賞心悅目的工藝品。
后坑社區居委會主任謝須陽向記者介紹,后坑社區被確認為2018年泉州市4個試點社區營造社區之一,正在醞釀一系列“大動作”,除了繪壁畫、建公園,今年還計劃要修繕3棟古大厝,將其打造成音樂室、民俗活動基地、百姓書屋等,以此來營造濃厚的社區文化氛圍。
東西塔、老君巖……一幅幅具有泉州地方特色的浮雕栩栩如生。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廢舊的輪胎得以重新利用,成了精美的藝術品。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