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保育生態和改善民生,永定區把國有林場改革向縱深推進,讓“樹定根,人定心”,并引進了全省領先的明星項目—— 核心提示 東南網龍巖2月20日訊(記者 劉必然 通訊員 劉永良)群山疊翠,萬木爭春,又一個春天如約而至。坐在永定永興林場護林員劉開連的摩托車后邊,一路綠意呼嘯、春風拂面。沿小路蜿蜒而上,不一會兒便抵達了位于鳳城街道的鐵坑尾山場。 “樹是不能隨便砍了。山上的馬尾松、杉樹、閩楠等樹木,可都是我們林場的寶貝。”55歲的劉開連在林場謀生大半輩子,沒想到人到中年卻放下了斧鋸,拿上了鋤頭。 從砍樹人到育林人的轉變,源自2016年開始的國有林場改革。 永定是我國南方集體林區縣份,山多樹多,具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特色。通過摸索創新,永定將把6個區屬國有林場分別整合成生態公益性和商品經營性兩大國有林場。據評估,永定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價值23億元,比改革前增長2.5倍。截至目前,區屬國有林場保有林地47萬畝,森林蓄積量23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90%,國有林場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達25.74億元。 保生態 “綠色是必須牢牢守住的底色” 長期以來,由于管理體制不順等原因,各地國有林場普遍發展緩慢。 “從前,受制于多頭管理機制,國有林場管理權責不清,內部經營機制不活,投入渠道不暢,辦點小事就要跑上一天。”永興國有林場場長羅鵬飛深有體會。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有林場改革方案》提出了國有林場改革的總體要求。2016年,根據福建省、龍巖市關于縣屬國有林場改革的相關精神,并結合區屬國有林場實際,永定拉開了國有林場改革的序幕。 此后,6個國有林場被整合成了兩個,但林場的中心工作,還是保護林區森林資源。 “綠色是國有林場必須牢牢守住的底色。”永定林業局局長盧曉閩說,目前區屬國有林場公益性林和限伐林有28.4萬畝,占總經營面積的60%,分布在永定水源集水區、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土樓周邊,在維護全區生態安全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永興國有林場高級工程師簡本華介紹說,永定國有林場將生態公益性林場功能定位為保護和培育。實行以封山育林、自然更替為主,采取全封、輪封等保護手段。采用混交、撫育間伐、人工促進更新等措施,提高森林質量和生物多樣性,同時利用自身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和森林旅游等陽光產業,平衡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永定區屬國有林場還有18.6萬畝商品性林木。如何保生態,促發展?“實行以林為本,目標培育大徑材、珍貴用材林。通過大力實施森林撫育、大強度撫育間伐、擇伐確保樹種良好的生長空間,并在林下套種珍貴樹種,輪作異齡林,實現單位林地利用最大化。”簡本華說。 此外,在戰略儲備林建設項目上,選擇科學合理的擇伐方式,每畝保留50~60株優勢樹種,改善保留林木的生長環境。“全力抓好國家木材戰略儲備林建設,為國家木材供給安全、緩解木材市場供求矛盾提供有效支撐。”羅鵬飛說。 最讓羅鵬飛感慨的是,改革后底氣足了、手腕硬了、步子快了,“規模小、分布零散的林場整合在一起,辦事力量更集中;政企職責分開,功能定位也明確了”。 截至目前,永定區屬國有林場保有林地47萬畝,森林蓄積量23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高達90%。 保民生 “拿起鋤頭,收入噌噌提高” 保障職工生活是國有林場改革的兩大目標之一。“國有林場改革本質上是重新切分蛋糕,人員調整、職工待遇關系著個人的切身利益,是影響隊伍穩定的焦點問題。”盧曉閩說。 開弓沒有回頭箭,但改革也不能落下一人。 “保障工資待遇、提高職工福利,是推動職工從砍樹人向育林人轉變的關鍵。”羅鵬飛說。 激活僵化的機制,完善分配制度;定崗定級定編,建立不同崗位的目標管理體系和監督考核辦法;將工作的質量與職工的收益直接掛鉤,充分發揮職工主觀能動性……一系列辦法出臺,獲得廣大職工的大力擁護。 “除了到齡退休的職工外,在改革中沒有讓一名職工下崗。”羅鵬飛說,以最小的代價保住了職工飯碗,穩定的隊伍為改革向縱深推進打好了基礎。 據統計,永定區屬國有林場職工收入從改革前的人均每年兩三萬元提高到如今的六七萬元。錢從哪里來? 在位于鐵坑尾山場山腳下的永興國有林場苗木產業園,記者看到閩楠、丹桂、紫金花、樹葡萄等苗木成片生長。“這片種植基地共有55畝,去年為林場創收100多萬元。通過專業培訓和技術支持,讓職工拿起鋤頭,收入也就噌噌提高。”簡本華說。 這是國有林場探索林下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國有林場由單一的采伐向花卉苗木、生物能源、森林旅游、森林工業等林業生態產業轉變。近年來,累計建立珍稀樹種大苗基地5500畝,其中大田苗圃500畝、山地苗圃5000畝。 “除了利用好國家的生態補償資金,我們自己也想辦法開源增收。利用大田和山地林下空間,培育珍稀闊葉樹綠化大苗,既達到綠化美化效果,又為各地造林綠化提供了上千萬株的樹種,從而實現穩定收益。”羅鵬飛說。 “國有林場職工工作積極性大大提高,推動林場增值保值,林場不斷擴大的資產又為職工收入穩步增長保駕護航。”羅鵬飛認為,一項改革滿盤活,促成集體與個人之間的良性循環。 育項目 “好生態引來好項目” 走進位于永定工業園區的鑫竹海竹纏繞管道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一根根毛竹經過機器千百道纏繞,走下生產線時變成了一根根粗壯的復合管。 “竹纏繞復合管生產項目是我們林場與浙江鑫宙竹基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15億元。目前一期工程已經在今年1月份投產。”項目負責人羅鵬飛說,“項目一個單元就要消耗原竹13萬噸。我們生產的毛竹量多質優,完全可以滿足生產需求。” “好生態引來好項目。”盧曉閩說,越來越有競爭力的林區生態讓青山間“流金淌銀”,各種類型的好項目紛沓而至—— 變廢為寶項目。2017年5月,永興林場就與華潤集團簽約,投資3.8億元合作建設生物質多聯產發電廠,把林業生產剩余物通過熱化處理發電,熱化處理后的剩余物做成活性炭。 林業碳匯交易。在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的指導下,截至目前初步篩選符合參與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條件的森林資源7.4萬畝,與福建省金林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簽訂項目咨詢服務合同,并于2017年9月底開展林業碳匯交易。按20年估算的碳匯總量為296.8萬噸,每噸按20元計算,交易總產值為593.69萬元。 抱上生態金娃娃。“省林業廳把2017年的戰略儲備林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項目落戶永定,分別撥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300萬元和1490萬元。”簡本華說,“如今,永定已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項目30039畝,位列全省第一。” 向上融資夯實基礎。利用開發性和政策性金融扶持向國開行融資貸款6億元,實施國家儲備林森林精準提升工程項目建設,總面積31.5萬畝。改革以來,區屬國有林場累計策劃生成11個項目。 名氣響了,實力足了,格局也大了。近年來,永定區屬國有林場積極謀求上市,專門成立了子公司——福建綠為林業有限責任公司。“下一步,將通過子公司先培育新三板掛牌。等到各方面條件符合IPO上市公司要求時,轉為IPO首發上市。”羅鵬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