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人一生難忘的記憶,童年的玩樂方式是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呈現。香港歷史檔案館2月25日起舉辦《童趣·童游:香港兒童玩樂點滴》展覽,展出檔案館館藏的歷史檔案、照片和視像資料,讓觀眾了解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期間香港的兒童福利政策、兒童娛樂設施和兒童的娛樂方式。展覽分《日常兒樂》、《游樂空間》、《小區童樂》三個部分,既喚起了香港市民的共同記憶,重溫當年閑童趣童心,也反映出其間香港的社會發展變遷。 上世紀50年代,香港兒童人口上升,相應的社會服務、玩樂設施的需求隨之增長,但那時香港社會尚未普遍富裕,兒童多自制玩具,瓶蓋、折紙、糖盒都是玩具,“麻鷹捉雞仔”“何濟公”等是人人都玩的游戲。60年代以后,香港為兒童興建游樂場地,并組織各種兒童活動。香港制造業起飛,成為玩具王國,到了80年代,兒童自制玩具幾乎消失,芭比娃娃、卡通玩偶、組合玩具等流行。 回歸后的香港特區政府于2018年成立了兒童事務委員會,將保障兒童權益視為施政重點之一。兒童事務委員會通過制定政策和推動落實,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