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8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香港每年聯招學生為進入八大(香港八所公立院校)“爭破頭”,但同時也有不少人舍棄就讀機會。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早前更新八大學生退學人數,上學年共有近1300名全日制學士學生退學,占整體人數約1.5%,數字和百分比均屬2009學年以來最高。有升學輔導顧問認為,學生退學原因多元,或與在中學時未了解學科實際教學內容,期望出現落差有關。 香港教資會每年均會統計上一學年大學學生人數詳情,早前更新2017/2018學年數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大學均有超200人退學,前者更高達255人。若以整體學士生人數比較,香港嶺南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退學百分比最高,均接近2%。 整體而言,2018年八大共有1282名全日制學士生退學,占整體學生人數的1.53%,不論人數還是百分比,均是9年以來最高。 據報道,自推行“三三四”學制(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學)的2012/2013學年起,香港八大學士生人數大幅增加約18000人,之后學生總人數也呈現按年上升趨勢,而退學人數也于該年起增加至約千人。 多所香港的大學回復指,學生終止學業的原因不一,多是出于個人考慮,例如轉讀海外院校、重考中學文憑試,或者涉及財政、健康、家庭等原因,因此退學率每年均有差異。 香港城市大學表示,正考慮退學的學生可向大學求助,教學人員發現有學生需要支持時,會鼓勵他們接受大學提供的專業個人心理輔導和學業輔導,或在取得有關學生同意后,轉介他們接受相關服務;校方亦會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財政支持。 對于大學生退學有上升趨勢,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認為,原因可能是學生對學科內容的期望與現實出現落差,“他們在中學時未了解學科的實際教學內容,導致他們在升上大學后未能配合學科相關需要”。 吳寶城續指,現在不少學生因成績不夠而選擇理科、工程學科等,“但他們對該科目未必有興趣,令學業成績不盡理想,引致退學”。 針對這類情況,吳寶城認為,中學可提供更多學科內容相關信息給學生,多鼓勵學生參與大學體驗式上課活動,以了解自己的真正意向。 吳寶城續指,大學方面也可為有需要學生提供更多支持,如增設類似中學班主任的計劃,引導學生成長,同時增設前景探索的活動,“令同學找回人生目標,并提供更多情緒支持,主動接觸邊緣學生,嘗試先解決他們的困擾”。 吳寶城提醒,大學生退學除了浪費金錢外,更有可能影響他們將來的進修和工作,“將來無論是進修或工作,面試時也有機會被問起退學原因,假如答案不盡理想,影響會很大”,建議大學生做退學決定前要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