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旬老師傅巫倫舜在用竹紙簾撈紙。 東南網龍巖3月1日訊(記者 黃筱菁 通訊員 黃水林 文/圖)薄如蟬翼,白凈如玉,這是被譽為“紙壽千年”的連城連史紙。清乾隆年間《連城縣志》記載“紙以竹穰為之……又有連史、官邊、煙紙、夾板等紙”,這是我國最早記載“連史紙”名稱的史料。 時光斗轉,連史紙制作技藝已成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城姑田人鄧金坤成為這項非遺的傳承人,他所經營的美玉堂,是當地唯一一家用手工制作連史紙的紙號。 在機械化沖擊和市場萎縮的困境之下,如今鄧金坤一邊保護文物遺址,一邊延伸連史紙產業鏈、拓展銷售渠道,只為這一張百年薄紙不應就此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 好工藝造就好紙張 北風已起,細雨輕飄。在霧氣環繞的低山之中,連城姑田上堡村的一座老舊房子內傳來流水與物體的碰撞聲。 發出聲響的,是美玉堂連史紙生產基地。這座房屋的墻壁已有些許斑駁,靠窗的三個槽內裝滿米白色的紙漿液體,80歲的撈紙師傅巫倫舜把竹簾放至槽內輕輕一蕩,來回三下,隨著“嘩,嘩,嘩”的水聲,竹簾上附著一層薄薄的紙,他把竹簾放在旁邊,用手輕微撥弄,兩張濕紙從簾上完整脫離,被一張張地疊放在一起。 要成為可用的紙張,還需要經過焙紙師傅的“淬煉”。面對一疊薄濕紙,年過六旬的江茂春從一角下手,眨眼間將它們一張張地輕輕揭下,放在溫熱的焙紙墻上用軟毛刷刷平。隨著焙紙墻上一縷縷輕煙升起,不到一分鐘,紙張焙干,一張潔白光滑、透光無瑕的連史紙便出現在眼前。 這張紙不但好看,還好用。嘉慶十七年(1812)汀州府楊瀾的《臨汀匯考》曾寫道:“汀地貨物,惟紙行四方……連邑有連史、官邊、貢川、花胚最為精細,文諱用之。”經測算,連史紙每平方米的重量只有19克,耐久性變化值達到2.8%,高于國家標準。 如此上好的品質,究竟如何造就?美玉堂第十一代傳承人鄧金坤說,秘訣來源于優質的紙漿工藝和撈紙方法。連史紙采用竹絲天然漂白工藝,“每年5月砍下嫩竹,用石灰泡2次,用高溫蒸1次,之后在山上自然漂白4個月,然后撈紙、焙紙,從原材料的生長到制作要花1年時間。在撈紙方法上,別的地方制紙方法是撈一下,連史紙要撈三下,這樣做出的紙品質更加細膩均勻”。 品牌經營重煥活力 如今在姑田,依然使用連史紙傳統工藝手工造紙的,只剩美玉堂一家。這個1897年創立的紙號,傳到鄧金坤已是第十一代。 與眼下這份孤獨相比,往昔卻是另一番景象。清末至民國初期,連城東片以姑田為中心的傳統造紙產業步入鼎盛時期。“當時整個連城有1000多個紙槽,姑田就有400多個,年產10萬擔紙,從業人員1萬多人,除了造紙的,還有專門買賣連史紙的商戶,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鄧金坤說,“那時的姑田,因紙而富甲一方。”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受到機械化生產沖擊以及材料提價、市場萎縮等影響,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姑田從事連史紙生產的紙廠相繼停產、歇業,紙槽數量逐年減少。 隨之而來的,是造紙師傅人數的銳減。不少有經驗的造紙工因收入低等原因改行,新一代年輕人外出謀生,不愿意花時間學習工藝。在美玉堂,撈紙和焙紙的師傅,基本上是70歲以上的老人。“做這一行,技術要過關,這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比如撈紙后把紙從竹簾上拿下來這一道工序,就是最難的環節之一,沒有掌握好技巧,濕紙是揭不下來的,就算學過也不一定能上手。”已從事造紙60多年的巫倫舜說。 除了造紙師傅不足,在接手美玉堂時,鄧金坤還面臨銷路難等問題。為了改變困境,鄧金坤將美玉堂注冊成商標,推動連史紙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親自操刀原材料收取、制作、生產、包裝設計、品牌打造等各個環節,走精品銷售路線。“連史紙要通過存放體現它的價值,因為在存放的過程中,每到春季,紙張開始不停吸收水分,到秋冬釋放水分,這樣一吸一放,使得纖維與纖維之間的密度增加,紙更加細膩,使用效果更好。”鄧金坤舉例說,2008年生產的連史紙,現在售價上千元,價格漲了10倍以上。 在鄧金坤看來,美玉堂能生存至今,還因為工廠式的生產和管理,以及品牌的經營打造。“以前零散作業的小作坊沒有統一標準,無論質量好壞都銷售,管理也很隨意。我們吸取教訓,在制作中根據省標來生產,并且集中制作和管理,不僅提高效率,也保證了品質。同時注重品牌打造,通過宣傳提高市場知名度。” 市場細分大有作為 百年連史紙,并非無市場。目前,美玉堂已有30種產品,包括古籍修復紙、篆刻連史紙、清仿連史紙、玉版連史紙等,它們的規格、厚度不同,用途不一,可用作古籍修復、篆刻、國畫創作等。“通過市場細分,制作出不同產品滿足不同的使用需求,這樣才能拓寬銷路。”鄧金坤說,目前一年可生產6000多刀連史紙,每刀100張,通過存放、銷售這樣的滾動循環,實現連史紙暢銷。 上好的品質,使連史紙頗受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的青睞。除了這些訂單式生產,鄧金坤還開了網店,為學生、專業從業人員還有愛好者等提供不同價位的專業產品。 “有位客戶訂了6套體驗工具,要加緊生產出來。”生產基地內,鄧金坤打電話給員工交代新接的訂單。他口中的體驗工具,是自己生產的小版造紙工具。2016年,在北京學習交流期間,有小學校長告訴他,現在很多學校有造紙體驗課。“我一聽覺得這個應該很有市場,回來后就開始做體驗工具,去年一年賣了30多套,這說明產品要符合時代需求嘛。”鄧金坤笑著說。線下體驗也在同步進行,作為連城縣研學旅行基地,每到周末,都會有中小學生來到生產基地,體驗學習造紙技藝。 產業需要延伸,文物也需要保護。在忙于美玉堂運作的同時,鄧金坤配合相關部門修繕保護建于明末清初的連史紙作坊舊址,舊址于2018年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鄧金坤還成立連城連史紙研究所,把當地各有所長的造紙師傅吸納進來,對紙張耐久性等傳承的核心工藝進行探討研究。 另一方面,姑田鎮政府也在扶持連史紙的傳承和發展。姑田鎮鎮長邱鳳桂說,下一步,將建立以“游大龍”和連史紙為主要內容的非遺展陳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