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記者 巫瑞萬 走進大田縣生態環境保護指揮中心,但見這里是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現場的大屏幕前,指揮人員正在同巡河員進行視頻連線,詢問河道問題。河長辦、庫長辦、井長辦、街長辦等以及總調度窗口等各司其職,井然有序。 河道問題,涉及多個部門,行政執法往往面臨“各掃門前雪”的尷尬局面。為解決這一頑疾,大田縣在全省率先探索整合水利、國土、環保、林業等部門的行政處罰權,并在2010年成立了全省首支生態綜合執法大隊,握指成拳,大大提升了執法水平和效果。 2013年,大田縣成立了全省首家生態綜合執法局,并在鄉、鎮配套組建生態綜合執法分局,實行“嚴管、勤查、聯動、重罰”,實現了“一局多能、一員多能”,這個做法還獲得了2016年全國第四屆“法治政府獎”提名獎。 結合已經探索實行的“河長制、庫長制、井長制、街長制”,大田縣在行政執法環節,所有生態執法人員均加入了“易信”工作群,通過及時收集“河長”“庫長”“井長”等發現的河道污染行為情報,由生態綜合執法局牽頭,聯合各職能部門開展聯合執法,確保對河道違法行為及時發現、及時查處。 自生態綜合執法局成立以來,全縣共打擊環境違法行為1003起,辦結行政處罰案件106起,移送公安部門6起,法院受理2起,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沙縣在全省率先把森林公安隊伍作為生態綜合執法的主要力量,建立沙縣生態綜合執法局,相對集中地行使礦山環境保護、涉水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河道管理等7個方面73項生態環境行政處罰權,實現了從“九龍治水”到“一龍治水”的突破。 2017年4月,永安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永安市公安局生態分局”,充分利用公安干警耳目優勢,深入摸排6條疑似非法洗砂采砂線索,并配合國土、水利部門開展河道巡查,掌握了鄉鎮間偏僻區域非法采砂行為,并依法進行了取締。 生態問題“一局統管”,真正實現了“無諉可推、有案必辦”,徹底化解了部門各自為陣、推諉扯皮、執法低效這一生態執法工作中的最大癥結。 我市認真總結提升了大田縣的經驗,將全面建立縣級綜合執法機構寫入河長制實施方案,并將生態綜合執法的“沙縣樣本”在全市推廣復制。目前,全市10個縣(市)組建了生態綜合執法機構,一些不好辦、長期辦的案件,實現了快查、快辦、快審、快結。 綜合治理是保障,智慧管理系統搭“戲臺”。我市建立了全市統一的河長制智慧信息管理平臺。在平臺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河長、河道專管員履職、問題處置、信息綜合等模塊。 依托河長制管理平臺,全市的河道專管員每日可將巡河情況、發現問題、處置情況等信息進行反饋。信息平臺亦可進行信息查詢、統計、河道實時監控等功能,遇到突發事件,還可以實現人員調度、現場多視頻會議等,實現迅速反應。 河長制智慧信息管理平臺跨越行政區界、打通水域交叉、全時空互聯,實現了全市境內金溪、沙溪、尤溪三條水系全域“一張圖”,市縣鄉上下河長和聯系部門縱橫“一張網”,政府、企業、社會治水“大聯合”三大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