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經歷過槍林彈雨的玉嶼炮樓;這里,有記錄崢嶸歲月的革命史跡展覽館;這里,有融入血脈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這里就是省級革命老區基點村蘇澳鎮民主村。 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民主村相繼涌現出一大批如吳秉圖這樣的愛國志士,他們的鮮血在村里留下了深深的紅色烙印。在風起云涌的大發展時期,又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心系群眾的黨員干部,他們接過先輩們傳承下來的紅色“接力棒”,扎根基層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當前,平潭開放開發勁頭正足、勢頭正盛,民主村的紅色基因被再次激活,激揚的奮斗精神正驅動著民主村向著富裕和諧的美麗鄉村高歌勇進。 紅色烙印 傳承從此開始 近日,記者沿著寬敞的村道走進民主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成片的綠蔭,然后是古樸清幽的古厝群。穿過古厝群,登上山丘便來到了玉嶼炮樓,斑駁的圓柱狀外墻上還有當年留下的彈痕。 民主村原名玉嶼村,位于海壇島北部,新中國成立后玉嶼村改名民主村,其革命歷史要追溯到1938年。當時,村里的進步青年吳秉圖加入閩中特委游擊隊,后回村發動青年秘密組織海上游擊隊,為抗日救國而戰。此后,玉嶼黨支部、平潭游擊隊隊部在玉嶼村先后設立。隨后,以玉嶼為中心,毗鄰土庫、看奧等多個基點村,逐漸形成了成片的革命根據地。 “1949年5月5日晚,平潭游擊隊117名戰士就集結在玉嶼炮樓前,從這里出發去縣城攻打中正堂。”民主村黨支部書記吳翊強介紹,戰斗結束后,游擊隊乘勝追擊并占領了平潭全境,1949年5月13日,福建省內解放戰爭時期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平潭縣人民政府就此成立了。 時過境遷 光芒依舊綻放 今年91歲高齡的阮邦祥是當年游擊隊中的一員,提到那段歷史,老人家依舊刻骨銘心。“那時候,全村都在支援革命,許多村民把房子讓出來當營房,還有的村民捐錢捐物。”阮邦祥說,那時候大家很窮,但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愿意為革命、為光明的未來犧牲一切。 盡管橫刀躍馬的歲月已經遠去,民主村先輩們留下的紅色基因卻沒有褪色。多年來,民主村村民傳承紅色基因,團結拼搏,讓這片紅土地在每個時代都能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 吳翊強的父親吳聿灼也是平潭游擊隊的戰士,攻打中正堂的時候,吳聿灼是敢死隊隊員。從小,吳翊強就從父親口中聽過不少革命故事,這些故事猶如一顆顆紅色的種子埋在了吳翊強的心里。 父親去世時,在外從事海上貿易的吳翊強回到家鄉,當他看到村里落后貧窮的模樣時,吳翊強被觸動了,心中的那顆紅色種子開始生根發芽。于是他做了個決定,放棄了高薪工作回村當黨支部書記,而這一干就是22年。 “吳書記回來后,馬上帶著我們筑堤壩、修村路、架路燈……如今,村子是越來越漂亮,大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村民吳翊惠說。 新的起點 精神世代永續 如今的民主村,村道寬敞平坦、沿路綠樹成蔭、太陽能路燈有序分布,每至岔路,指示牌清楚明晰,田間地頭,農作物生機勃勃…… 昔日的貧困村早已蛻變成為美麗鄉村,但民主村的紅色基因卻始終薪火相傳。修繕炮樓、籌建革命史跡展覽館……打造紅色旅游文化村成為了民主村的新目標。“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希望在打造紅色旅游的同時,也能讓后代銘記這段歷史。展覽館的建設獲得了鄉親們的大力支持,紛紛從外地趕回來捐款出力,大家都希望將這份紅色基因不斷地傳承下去。” 吳翊強說。 已經落成的革命史跡展覽館位于村部旁,館內以圖文的形式詳細介紹了平潭游擊隊的革命歷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還保留了戰爭時期遺留下的大刀、地雷、手榴彈等文物。“接下來,將進一步整合其他村莊的資源,將相關資料和文物集中到革命史跡展覽館內,進行統一展覽與保護。”吳翊強說。 ? |